從2008年下半年起,動輒以人民幣上千萬元成交的中國當代藝術作品在國內外各個拍賣會上表現不佳,經常出現流標。即使是號稱中國當代藝術四大天王的方力鈞、張曉剛、王廣義、岳敏君等人的作品也未能幸免。批評界聲音不一,有人驚呼中國當代藝術品市場“崩盤了”,也有權威批評家如栗憲庭等認為,這是藝術品市場的理性回歸,是好事。不管怎么樣,一個超級大泡沫正在破裂中。
但是,即使是在金融危機的背景下,由于另一個叫做通脹的怪獸躲在暗處,人們不得不有意無意地制造新的泡沫,這些泡沫可以有多種表現形式:從豬肉到黃金,從湯臣一品到各大城市的地王……
從某種意義上說,營銷就是制造泡沫,高明的營銷就是能夠化腐朽為神奇,把白菜賣出豬肉價,把豬肉賣出金子價,把無任何實際價值的金融衍生品當成財富象征來賣,揣著明白裝糊涂地接盤根本不值這個價的天價財富符號,只要確定自己在這個擊鼓傳花的游戲中,接的不是最后一棒,后面還有一個冤大頭哭著喊著要買單就行了。暫時,天價中國當代藝術品的泡沫算是破了,可保不準它在不久的將來卷土重來,以更加洶涌之勢制造出新的泡沫甚至浪潮。因此,也許在這個當口,是審視這個泡沫的始作俑者的營銷手法的最佳時機,而我們借此可以更加清楚地理解藝術品市場的運作規則,甚至對所有文化產品的營銷,都能別具只眼。
此處選取的個案,是中國當代藝術家方力鈞。方力鈞可以說是中國內地第一個懂得將自己和自己的作品捆在一起營銷的畫家,或者說是第一個職業畫家。他今天取得的成就,都是在他極其冷靜的商業策劃下,穩扎穩打、步步為營得到的。正是以他為代表的一批職業畫家,用自己的作品和經營手腕,使中國當代藝術品在商業上和學術上,在國際藝壇和收藏界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而他,正是這些藝術家中最精明、最具商業頭腦和營銷天賦的一位,因此也是最早取得成功的一位。他的成功經歷和營銷之道值得研究。
1984年,方力鈞的一幅作品入選了在廣州舉辦的全國美展。當時,僅僅為了看一看他的作品在美術館墻上的樣子,他竟然千里迢迢地坐火車從河北邯鄲奔赴廣州看畫展。這至少說明了三點:這個小伙子很認真,很注重細節,很在意自己作品的傳播效果。而這些素質,恰恰是成功的商人必須具備的。
1985年,他進入中央美術學院學習。這一年,恰恰是中國當代第一次藝術運動“85新潮”的發軔年。當時的中國先鋒藝術家們,在西方現代主義思潮的影響下,創造出的藝術作品大多由觀念先導(評論家尹吉男稱之為“大觀念藝術”),作品具有深刻的哲學和人文內涵,其承載的內容包含丑陋、苦難、郁悶、壓抑等主題,是非常沉重的,屬于現代主義。盡管方力鈞深受“85新潮”的影響,但他開始嘗試一種迥異于此的風格。在北京圓明園畫家村那幾年極度貧困和孤寒的玩命創作終于使他形成了自己的風格,從此方力鈞有了自己的品牌。栗憲庭把它稱為“玩世現實主義”。它決不沉重,而是充滿了嘲諷和自嘲的精神(藝術家開始把關注的中心從社會轉向個人)。方力鈞自己剃了個光頭,他就在自己的油畫畫面上堆滿了大大小小的光頭,或笑容可掬,或哈欠連天,或興高采烈,或意興闌珊—他們都有一種“輕逸”的精神,這正是卡爾維諾在《未來千年文學備忘錄》里所提倡的;他們解構了沉重的宏大敘事,似乎在告訴你:“也許我們不知道什么是幸福,但幸福就像我們背后的藍天白云一樣,只要在精神上從現實解脫就是幸福。”方力鈞畫筆下的光頭們如同卓別林的大皮鞋一樣,具有極高的識別度,因此也就有了品牌力。那些光頭有一種滿不在乎的“痞氣”,正與當時走紅的王朔痞子文學和周星馳無厘頭喜劇相呼應,于是方力鈞一不小心成了中國第一位現代主義藝術家,邁出了成為中國安迪·沃霍爾的第一步。
機遇偏愛有準備的頭腦。
1992年,中國新藝術展在澳大利亞舉辦。很多藝術家由于賣掉了大部分作品而拿不出力作去參展,而方力鈞則由于惜售而保存了所有重要的作品,由此成為新南威爾士和布里斯班的主角。他的那些純凈鮮亮的光頭和藍天白云具有純粹簡潔的力量,非常符合“定位”法則中的獨特性這一要素,再加上尺幅巨大,具有極大的視覺沖擊力,老外收藏家們很快被這些畫迷住,海外畫商也從中嗅出了黃金和美鈔的味道(方力鈞的畫有著半政治波普的味道,十分對有著“毛情結”的美國收藏家的胃口),于是西方一些重要美術館成了方力鈞的第一批客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