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逸飛、魏景山《開路先鋒》。圖片整理:吳紅林
圖片整理:吳紅林林風眠《軋鋼》。圖片整理:吳紅林
再現60年工業史詩
“咱們工人有力量——中國工業主題美術作品展”亮相上海美術館
60年來,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工業是新中國建設與發展貫穿始終、延續至今的重要推動力量。9月17日至10月25日,“ 咱們工人有力量——中國工業主題美術作品展”登陸上海美術館,展覽以創業、奮斗、創新、發展為主題,180件作品以史詩圖卷的方式,集中展現了60年來中國工業波瀾壯闊的發展歷程。展覽開幕當天,40多位勞模也來到了現場,共話中國工業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60年工業史詩:陳逸飛《開路先鋒》37年后重現
展覽中有建國60年以來最重要的工業主題精品以及諸多名家名作,例如廣廷渤《鋼水·汗水》、陳逸飛、魏景山執筆的《開路先鋒》、趙志田《大慶工人無冬天》、潘家俊《我是海燕》、楊之光《礦山新兵》等耳熟能詳的作品。本次展覽的總策展人、中國美術館館長范迪安說:“這個展覽所展出的創作及反映的時代,對長者而言,是一段回憶;對年輕人而言,是一個傳奇;對我們所有人而言,則是一種永恒的、內在的精神力量?!?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展覽的180幅作品價值連城,正所謂“一屋子大師、一屋子精品”。為此,展覽現場的作品前設立了“一米線”,所有觀展的觀眾必須站在“一米線”外方能欣賞作品。
陳逸飛《開路先鋒》“重見天日”
上世紀70年代初,陳逸飛幾乎一氣畫出了《開路先鋒》、《黃河頌》、《紅旗》三幅作品,這三幅早期的代表作為陳逸飛在上海乃至全國美術界博得了聲譽。時隔37年后,一度神秘“消失”的《開路先鋒》在本次展覽上“重見天日”,估價至少上千萬。
《開路先鋒》作者之一魏景山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說,《開路先鋒》創作于1972年,當時恰好是《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發表30周年,全國美展即將舉辦。于是,他和陳逸飛前往南京梅山鐵礦工程采風寫生,回來后就畫了這幅畫。在這幅長達4.5米的油畫上,一群筑路工人抬著鋼軌在風雨中前進,表現出工人階級豪邁的氣概。魏景山告訴記者,《開路先鋒》實際創作就陳逸飛和他兩個人。油畫的背景是兩人共同畫的,畫面上的人物略有分工,“畫面上,那個穿黃色背心的年輕工人就是陳逸飛畫的,我畫了年紀比較大的工人。”
《開路先鋒》參加當年全國美展引起轟動,但展覽結束后,作品并沒有從北京回到上海,據說是北京那邊收藏了,從此杳無音信。第二年,上海也準備展出這幅畫,于是,陳逸飛和魏景山又重新畫了一幅稍小尺寸的。一個多月前,魏景山接到了一個上海油畫雕塑院的電話。原來,“消失”了37年的《開路先鋒》原作已經找到,正準備修復參加本次展覽。作為原作者之一,魏景山被邀請前往指導,“當時,作品許多地方已經損壞了。近40年后,我又再次看到了當年的作品,心里非常激動,而想起這幅畫發現的經歷,也挺有意思的。”
楊之光畫“陽光女礦工”
潘嘉俊繪“雨中女海燕”
60年來,廣東畫家的工業主題美術創作成績斐然,也是本次展覽的一大看點。
中國畫《礦山新兵》描繪了一位剛剛穿好礦工服、戴上礦工帽的女青年形象,英姿颯爽、洋溢著青春的活力。作品充分證實了描繪光影效果的西方寫實畫法在東方水墨寫意體系中兼容的可能性,因而在國畫界曾掀起了逆光熱。正因為如此,人們說,楊之光“把陽光帶進了國畫”。創作《我是海燕》時,著名畫家的潘嘉俊還是一個從未進過美術院校的23歲解放軍戰士。畫面上的女兵并沒有真實的模特,當《我是海燕》成名后,潘嘉俊收到了不少女戰士來信交流思想,軍區美術組“怕出事”,悄悄將信件扣下了。
林風眠不畫仕女畫鋼鐵工人
幾個月前,當上海美術館策展人盧緩從上海中國畫院塵封的倉庫里看到一幅林風眠上世紀50年代的中國畫《軋鋼》時,盧緩欣喜若狂。大多數人都想不到,以畫仕女和風景著稱的林風眠會畫工業題材的作品。這件獨一無二的珍貴作品,很自然地便成了本次展覽的一大看點。
反映新生活的《軋鋼》截取了當時的生活場景,“清明上河圖”式地描繪了大煉鋼鐵這一浪漫時代,作品從人物造型到形式構圖也顯示了對傳統形式的突破與創新。展覽上,讓人意想不到的大師作品還有很多,比如,水墨山水大師陸儼少的《上海港》、戲曲人物畫大師關良的《廣東造船廠》、風景人文油畫大師劉海粟的《慶祝社會主義改造勝利》等。(吳紅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