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見歷史的悲壯畫面──記著名油畫家張文新 |
藝術中國 | 時間: 2009-08-25 16:53:32 | 文章來源: 《中國藝術家》 |
“齊家愛國,不怕死,有骨氣”提升到一個高度講,這就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也就是偉大的民族精神。我們民族所以能夠延續五千多年,依靠的就是我們中華民族這種優秀的傳統;依靠的就是千百萬漢子們不顧個人安危的民族精神。從這種意義上來說:藝術家在《悲歌》里運用了與主題相適應的繪畫語言和手段,藝術家沒有刻意經營那些所謂的紀念碑式的構圖,沒有把英雄們造作的描繪成不食人間煙火的神,沒有將英雄們虛偽的提高到可望不可及的境地,相反,藝術家似乎經營地將這群如同千百萬中國民眾一樣的普通漢子置身于我們前面,這除了使我們倍感熟悉和親切,同時也使我們悟解藝術家所要頌揚的英雄及要昭示的主題,不僅僅是眼前的幾個漢子,而是全民族的意志和力量。 作為普通常識,我們都知道色彩是油畫藝術重要的表現手段,一幅繪畫成功與否,色彩其著重要的作用,藝術家張文新是運用色彩的高手;駕駛色彩的大事,但在《悲歌》里,藝術家也似乎對這一重要手段沒做過多的注意和渲染,但卻巧妙地用它烘托了《悲歌》的思想主題。現實主義的畫家,在他們的繪畫作品當中,思想內容是生命,是靈魂,一切繪畫語言和手段,都是應該圍繞這個中心而展開。在《悲歌》里,整個畫面的暖色調讓人意識到:《悲歌》不悲殘,《悲歌》不悲觀,《悲歌》更不是那種凄切肅殺的悲涼。《悲歌》是一種充滿豪氣的悲壯,這種悲壯所體現的是中華兒女堅定的意志和信念,是炎黃子孫自強不息的精神與傳統。 在《悲歌》里,藝術家關注并傾心描繪的是這群漢子們的內心世界和散發在他們身上的那種高尚的人格魅力。《悲歌》是用中華民族傳統的思維方式,表述這個民族特有的行為與觀念。《悲歌》震撼人心的是體現在這群漢子身上“愛家愛國,不畏強勢,不懼死亡”有骨氣的高貴品德。 日本侵華戰爭過去已六七十年了,盡管在這場反抗入侵的戰爭中,中國人民歷盡磨難,但欣慰的是我們偉大的民族又一次地經受住考驗,我們沒有屈服,沒有倒下,我們勝利了,雖說取得這場戰爭勝利的因素諸多,但不容置疑,在諸多因素中占主導地位的是千百萬有血性的炎黃子孫們齊心戮力,團結奮進的民族精神。因此,發揚、繼承這種民族精神,該是每個炎黃子孫的義務和責任。我想《悲歌》一畫的意義和價值也就在此吧。 特別聲明:本稿件未經藝術中國網站書面許可,不得轉載。 |
注:凡注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