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日本乱码伦视频网站,亚洲人成在线播放,av三级国产A级水,国内精品久久久www

精典藝術 主流聲音 您的位置: 首頁>繪畫
 關鍵詞推薦
 瀏覽中國網欄目

嶺南名師匯通古今書法

藝術中國 | 時間: 2009-08-14 10:01:12 | 文章來源: 深圳商報

《麥華三楷書冊》

▲麥華三在書法創作中

▲麥華三(右)與容庚

麥華三書法

出身草根矢志書法

麥華三原籍廣東番禺縣石碁鄉官涌村,1907年出生于廣州。幼時家境貧寒,其父受雇于五金雜貨店,收入微薄,其母只得靠操持針線裁縫補貼家用。麥華三幼年就讀私塾,但由于經濟拮據常常輟學。

1927年,麥華三考入剛剛成立的廣州大學預科。私立廣州大學成立于1927年,由陳炳權、吳在民等人創立,金曾澄為首任校長。為解決生活與學費問題,麥華三半教半學,時讀時停,1938年才從廣州大學文學院教育系畢業,歷時11年之久。抗戰時曾任平遠縣長的秦慶鈞是麥華三的同學,據他回憶,麥華三大學三年級時因病休學。之后由于家中無力負擔學費,就設館教授童蒙。秦慶鈞于是介紹麥華三到廣大任職,一面工作,一面完成學業。麥華三在廣大畢業后,留校任國文助教。

麥華三少年時便醉心書法,常流連于舊書攤和參觀著名的書法手跡。他早期的書法受劉石庵(劉墉號石庵)影響較深。秦慶鈞說:“老麥除寒暄外,只談書法,不及其他。視其所作,模仿石庵(劉墉),深厚雄勁,維妙維肖。”當時秦笑著對他說:“學書須學衛夫人,取法乎上,僅得其中。老兄進一步當可與石庵爭座位,何僅守此‘墨豬’也。”麥華三點頭稱是,進而臨摹黃山谷。但黃山谷字體劍拔弩張,字身長而有力,麥華三的字則從容圓潤,兩者頗不相類。于是麥華三再次變法,由鐘繇《宣示表》、王羲之《樂毅論》入手。進而上溯及甲骨、鐘鼎、篆隸,下則融會晉唐以及明清各代法書,自成“麥家”一體,蜚聲海內。

其實麥華三早年受劉墉影響也是事出偶然。他少時家貧,無資多購碑帖,常常流連廣州學府東街舊書肆,都是看多買少。他又轉而觀覽廣州名勝石刻,如蘇軾“約經堂”、“歸德門”篆刻以及宋湘“陜西會館”,王令之“太乙天都”、“狀元坊”等著名書跡。一次偶然的機會,麥華三在友人家中看到劉墉的行書四屏,愛不釋手,于是借回家中反復臨摹。在廣州大學時,他結識了后來成為著名篆刻家的黃文寬,黃文寬所藏歷代碑帖極富,于是兩人臨摹名家,共研書學,相互砥礪,書法技藝大長。這個時期,麥華三著有《文字遞嬗興要》、《六朝碑記摹真》等。

編著匯通揚名海外

麥華三留校任教后,將工薪所得用以購碑帖,有時甚至預支薪金先購為快。抗戰前夕,國內出版歷代碑帖甚多,而坊間流傳文物資料也不在少數,而麥華三發現,還沒有一部匯通上下古今的書法史志。他在大量搜集書法歷史資料的基礎上,發奮圖強,埋頭著述,準備寫作《中國書法藝術史》。恰在此時,日本《書道全集》27冊發行,麥華三讀后喜愧交織——喜者得見此集之精美,獲益匪淺;愧者乃中國未有類似著作出版,讓日人捷足先登。感慨之余,他著述《中國書法藝術史》熱情更熾。

在廣州大學師友殷勤鼓勵下,麥華三于1935年底完成書法史部分書稿,正在籌措出版之際,麥華三積勞成疾,幾度瀕危。然而等身體稍愈,又全力投入工作。1936年夏,麥華三刪定全稿,毅然變賣祖上留下薄田十多畝,準備付印。但石印局對碑帖編排毫無經驗,致使全書編次凌亂,麥華三不得已,將其更名為《古今書法匯通》。著名畫家高劍父對麥華三此作甚為贊許,便欣然為其題簽。秦慶鈞稱其“上溯殷代甲骨,周代鐘鼎,秦漢篆隸,下至晉唐歷代名家法書,都摹印范本,加以精辟的說明,誠傳世之大著也”。

麥華三雖然家貧,但仍以學術為重。1937年《古今書法匯通》出版后,他將該書分贈全國各大學及省市圖書館,以宣傳書法藝術。1938年,日寇攻占廣州,麥華三開始四處逃難的生活。抗戰勝利后,麥華三回到家中,發現書物早被洗劫一空,所余《古今書法匯通》也全被掠去,以舊書舊紙售至文德路書肆,當時也有日本人購其攜回國內。

新中國成立后,中日文化交流漸開,日本書法家提出要會見麥華三。1957年11月,中日書法第一次交流展在東京開幕,麥華三的兩件書法作品也在展覽中,引起日本書法家關注,日本書法家西川寧更直呼麥華三為美術史家。原來《古今書法匯通》被日人購回后譯成日文發行,名為《中華書法史》,所以日本書法界對麥華三之名早已知曉。

宣傳抗日倡導書風

廣州淪陷后,麥華三避居香港。當時香港文化名人云集,僅廣東書畫界名流即有葉恭綽、容祖椿、李仙根、鄧爾雅、黃文寬等人,麥華三與他們過從甚密,時相切磋。1940年,葉恭綽等人發起舉辦廣東文物展覽會,葉恭綽請麥華三撰文介紹廣東歷代書家與書跡。麥華三本著研究鄉邦文化及發揚民族精神之旨,經數月時間訪談搜集,整理論述,完成寫作,發表于《廣東文物》上。麥華三此文載述歷代廣東書家95人,多為端人烈士、名將通儒,其文字典雅、評述中肯公允,堪為嶺南書學史力作,學術水平之高與文獻意義之重要無可替代。

當時麥華三還協助廣州大學校長陳炳權組織香港書法座談會,并主編《書法研究月刊》。1940年,陳炳權倡導舉辦“廣州大學書畫展覽會”,會中麥華三展出其所作《歷代書風》巨冊,所列各家各體180種,金曾澄為之作序。其長子麥廣達當時正讀小學五年級,亦書“還我山河”四個大字參加展出,筆力雄渾,引人矚目。香港報紙當時報道麥華三父子參展書法,宣傳抗日救國,引起香港民眾極大興趣。在他們的倡導推進下,香港書風盛極一時。

國內文物專家為避免日寇侵蝕,將大量文物轉運香港,其中包括居延漢簡萬余枚,麥華三通過陳君葆教授,在香港大學馮平山圖書館得以見之,漢簡渾厚古樸,琳瑯滿目,包含傳統文化魅力,麥華三大飽眼福,以為平生一大快事。事后,他更名其室為“萬簡樓”。

太平洋戰起,香港淪陷,麥華三徒步逃難回鄉,全部作品資料盡失。當時廣州大學已北撤韶關,麥華三攜長子幾經周折北上韶關,重返廣州大學,但因廣大人事更迭,未能及時獲任教席。因經濟困難,父子倆節衣縮食,其子麥廣達也棄學賣報以求糊口。麥華三于逆境中仍日夜揮筆不輟,1942年底至1943年7月,麥華三書成《書法源流》,摹上自殷周下及民國各家各體,共計作品300余幅。廣東省圖書館及中山大學圖書館長杜定友十分感佩,遂于同年8月置省圖書館展出。麥華三書法展既宣傳抗日,又倡導書風,深受觀眾歡迎。省圖展出后,《書法源流》又移至坪石中山大學展出。

1943年2月,麥華三與黃文寬聯系召集當時在韶關的書畫名流冼玉清、馬小進、馮梁、麥永漢等百余人,雅集于韶關河西茶座,以聯絡倡導書風,傳為戰時藝壇佳話。

開門授徒嘉惠后學

抗戰勝利后,麥華三隨廣州大學回穗,仍任該校文學院副教授。1949年后,廣州大學與廣東國民大學等高校合并為華南聯合大學,麥華三受聘為文學系副教授。1952年,全國高等學校院系調整,華南聯合大學并入中山大學,麥華三未獲教席。這年1月,他應冼玉清教授之請,為中山大學鑒定歷代碑帖。

1952年,麥華三編成《王獻之年譜》。第二年,他與學生陳華二人暢游杭州、蘇州、南京、上海、濟南、天津、北京等地名勝。途中得原拓王獻之《玉版十行》一幀及懷素《圣母帖》、吳榮光《衡岳開云圖》。抵北京后,經葉恭綽介紹,于收藏家張伯駒家中暢觀陸機《平復帖》真跡,為平生另一快事。

1956年,麥華三應聘入廣東省文史館,任書畫研究組長。1961年,廣州美術學院向省文史館商調麥華三。從此,麥華三任廣州美術學院副教授,兼省文史館館員。麥華三一生從事書法教育事業,他任教美術學院甚得其所,此時他的書法教育已經走上面向群眾與培養下一代的新方向。冼劍民1968年拜麥華三為師,他記述道:“時逢上山下鄉,我到三水當知青,在求學無門的時候,寫信給久已仰慕的麥華三先生。當初我只出于一種幻想,出乎意料的是麥老師竟然給我回信,叫我到他家學習。那天我興奮得一夜沒睡。當我第一次登上萬簡樓時,我既惶恐又激動。麥華三老師高瘦的身材,天庭高聳,稀少的白發,一雙炯炯有神的眼睛,給人一種淵深和博學的風采,臉上總是帶著慈祥的笑容。”麥華三對冼劍民說:“寫信向我求學,有膽量!不過學習書法要以王羲之為師,王羲之是泰山,我是白云山,如果你光學我的字就只能成越秀山了!”

冼劍民還回憶道:“麥老師的萬簡樓是一座十分破舊的房子,一條木樓梯,已被眾多前來求字的客人踏得呀呀作響。閣樓雖小卻滿布字畫,這是一個藝術的天堂。”

廣州美術學院毗鄰中山大學,麥華三晚年與容庚關系密切,受容庚教授指點,其書法藝術又有精進。1986年,麥華三因患癌癥在廣州去世,享年80歲。陳永正教授也是容庚弟子,現任中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他近年所著《嶺南書法史》對麥華三書論多有引述,并稱麥為“現代最有影響的書法理論家”。

打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昵 稱 匿名

 

相關文章
· 林散之書法真偽引發風波
· 百余名書法家雷州古城獻藝 書法文氣云聚
· 中國書法名城(之鄉)國慶巡禮活動在京啟動
· 上海圖書館舉辦軍旅藝術家張濟海書法展
· 海外書法教材應增強包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