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逸青,中國美協及北京美協會員,作品《出青海》曾獲第七屆全國美展銀獎。1985年舉辦《無題畫展》被載入《中國當代美術史》。曾參加1990年法國盧浮宮秋季沙龍展;中國當代優秀作品展;日本巡回展;德國巡回展;奧地利巡回展;中國首屆油畫邀請大賽;新加坡“陳逸青作品展”等。2006年4月于北京畫院美術館舉辦《風景在高處-陳逸青作品展》,2006年6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法院舉辦《陳逸青作品展》,作品為國內外美術館及收藏家廣為收藏。
中國經濟網訊試圖全方位描繪一位畫家似乎是件不可為的事情。法國作曲家梅西安曾有一套理論,他認為某一種聲音或者聲音組合對應一套特定的顏色。不論這套理論在真正的藝術家們身上到底是否能夠普遍成立,事實是陳逸青的繪畫確實與音樂分不開。他的畫面呈現一派理想境界,流暢如跳動的音符。但這是全部嗎?似乎不是,那伯格尼尼展示小提琴技法般的炫耀也使人驚嘆之余不免反問,難道技法便是創作的全部?陳逸青說“沒有一流的技法就不可能產生偉大的藝術。”即便我們權當這句話可信,但當下現代藝術里有多少看不出技法的作品一路行情猛漲帶領潮流?著重強調技法是否已淡出了這個時代?我們不得而知,只能由時間來做出裁定。
陳逸青身上有著藝術家的浪漫和驕傲不馴,更有中國文人的儒雅,兩者相和,給人十分復雜的印象。他愛國,用繪畫愛,毫不掩飾自己的激動和強烈情感,這似乎十分符合作為一位藝術家的特質;而對于出生并且養育了他的青藏高原,他表達愛意的方式又是那么纏綿緋惻。陳逸青一直覺得那是他最大的幸運。他總在感懷那片土地給與他的靈感以及獨特的精神境界,作品不論題材是否與那里有關,其胸懷和本質總是不曾離開。
記者:作為當下國內寫實主義的代表,你認為寫實主義與現代藝術之間存在著哪些共性與不同?
陳逸青:共同點是生活在同一個社會與時代。和當代流行藝術概念完全不同的是寫實是繪畫的技術含量和對于審美是價值本身的要求更高,達到一種技巧與觀念,心靈世界與內容完美結合的境界。
記者:在當代藝術充斥的現今社會,你認為依然強調技法重要性的寫實派繪畫是否受到了冷落?你是怎樣看待這部分藝術市場的?
陳逸青:社會自古以來就客觀存在著不同層次的文化需求,講求品質的寫實藝術就好比瓷器中的官窯,可遇而不可求,高品質的寫實作品永遠是稀缺的。
記者:寫實派繪畫的精髓在哪里?或者說你認為你的繪畫的精髓是什么?
陳逸青:品質與內涵。我作品的精髓是帶給人們對于美好精神家園的向往于追求。繪畫是一種載體,通過它能夠傳達出藝術家對待生活與藝術的態度以及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