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的當代藝術界可謂異彩紛呈,但上下半年的遭遇卻有如天壤之別。炎熱的9月,各大雙年展、三年展、博覽會的“集中”開幕使得當代藝術的發展沖向一個浪尖,然而,在這種繁榮表面的背后,卻也隱藏了許多問題,首當其沖的是對市場的過度依賴,也正是因為如此,當下半年的當代藝術遭遇市場寒冬的時候,便顯示出其極度脆弱的一面。與當代藝術的起伏跌宕相比,2008年的美術批評相對穩定,諸如“第二屆中國美術批評家年會”(北京)、“全球視野下的中國當代藝術與資本高峰論壇”(北京)、“中國藝術會議”(英國牛津)這些都是其中的亮點??傮w看來,2008年美術批評值得肯定的一面是批評家們對“市場”負面影響的警醒,值得反思的一面是,美術批評的建設和發展盡管穩定,然而卻顯得相當緩慢。
第二屆中國美術批評家年會
第二屆中國美術批評家年會的召開可能是今年美術批評界最重要的學術活動之一。今年的年會主題與美術批評自身密切相關:“藝術批評的精神品格與學術形象”。這一屆的輪值主席,四川美術學院教授王林提出該主題,也是針對著中國美術批評自身發展和建設方面的問題而設立的。該主題下設五個議題,分別是:一、批評家身份的自我言說;二、當代藝術批評的思想資源與運用方法、三藝術批評的學術規范與寫作方法;四、藝術批評的價值判斷與多元論思考;五、藝術批評與藝術市場的關系問題。這些議題涉及到中國當代美術批評中的若干問題,尤其是批評家身份、批評方法、批評的價值、批評與市場的關系都很具有現實意義。來自國內各個地方的批評家們就這些議題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其中所提出的一些問題確實也值得予以高度的關注,而批評的語言暴力和學術規范則是討論的焦點之一。
對藝術資本的探討
中國當代藝術的發展一直到1990年代初,都很少涉及資本和市場,而在2000年以后,中國當代藝術的市場神話使得這個話題成為所有藝術家、批評家、策展人、美術館和機構從業人員的焦點話題。而美術批評自身在遭遇這個前所未有的沖擊之后,也開始從各個角度對該課題予以關注,引起了相當爭論。從2007年美術批評家年會上“抵抗資本強權”和“與資本博弈”辯論開始,直到今年“藝術市場毀壞了中國當代藝術”和“藝術市場拯救中國當代藝術”兩種針鋒相對觀點的大討論,對該主題的探討逐漸進入白熱化狀態,而相關的論壇和會議也頻頻舉辦。今年6月,由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和經管學院聯合舉辦的“全球視野下的中國當代藝術與資本高峰論壇”在清華大學召開,在該論壇上,專家們不僅從技術層面上探討了藝術市場的發展和藝術資本,也從文化角度深層次的剖析了藝術市場空前繁榮給中國當代藝術發展帶來的機遇和挑戰。而在今年金融風暴開始顯露之時,798藝術中心舉辦了“藝術與資本論壇”,主題為:“問題是什么?”主辦者將這個敏感的話題拋給了與會的批評家。與會者大多對藝術市場的繁榮帶有一種質疑的態度,認為藝術市場給中國當代藝術帶來了發展動力,但也在相當程度上侵蝕其純潔。在年底的12月,金融風暴對藝術市場的影響已相當明顯,而此時,由中國文化部舉辦的“第八屆中國藝術產業論壇”同樣將此作為論壇的主題。在該論壇上,部分評論家提出了要規避藝術市場對藝術發展的消極影響,建立藝術自身的價值標準和良性發展制度。
青年批評家的凸顯
縱觀2008年的藝術批評實踐,相當有價值的觀點和活動都是以青年批評家為核心的。華僑大學美術學院教師段君在第二屆美術批評家年會上提出“向老一輩批評家告別”的觀點引起了廣泛的討論。這個尖銳的觀點在某種程度上也說明年輕批評家的能量。今年年初在墻美術館舉辦的“新銳批評家論壇”是各地年輕美術批評從業者的一次聚會。在該論壇上,青年朋友們以“新銳批評家的價值判斷與取向”、“當代文化情境中的藝術與傳媒”為主題進行了廣泛的探討和交流。尤其是在如何看待和判斷同齡人的藝術創作方面,青年批評家們進行了非常深入和貼切的論述。中央美術學院也在今年設立了“青年藝術批評獎”,并在9月舉辦了當代藝術與批評理論的研討會。中國的美術批評人才大多是由學院培養出來的,而中央美術學院設立的獎學金和舉辦的研討會則是培養青年批評家的一項重要活動。在研討會上,青年批評家們對用不同的批評方法對不同的主題進行的研究進行了呈現,彼此間也進行了激烈的學術爭論和交鋒,一反“其樂融融”的“美術‘贊揚’研討會”,讓人耳目一新。12月,由美術批評家網和藝術批評家沙龍聯合舉辦的“首屆青年批評家論壇”則召集了十余位活躍于中國當代美術批評界的年輕批評家共同探討了“當代藝術中的個體經驗”,對這個雖然并不大,但卻相對新的主題進行了不同層次和角度的論述與評價。
藝術媒體與藝術批評
從2006年開始,中國的藝術雜志和網站在數量上就進入一個迅速增長期。這一點不但在一定范圍內增加了批評家成果的展示機會和讀者的閱讀機會,也在一定程度上改變著美術批評的風格和方式。據不完全統計,至今年年底,定位于“中國當代藝術”的平面雜志已達40余種。一方面,這些不斷激增的媒體給美術批評家的成長和藝術評論的發表帶來不少益處,但另一方面也在“自律性”方面對批評家形成牽制,而網絡媒體在方便美術批評傳播的優勢之外,也不斷地滋生出各種語言暴力。譬如,某些媒體為了獲得更多的讀者,在向批評家約稿時,刻意強調“批判性”。美術批評的批判和監督功能本無可非議,但刻意去強調和放大這一點,便會在很大程度上取消藝術批評的公正性和客觀性,造成“掄大棒”式的暴力批評。
總的說來,2008年的藝術批評相對平靜,缺少讓觀眾眼前一亮的文章。美術批評界共同關注的一點是加強自身發展。但是在加強美術批評自身發展的同時,也需要注意暴露出的諸多問題。尤其是在與藝術市場的關系方面,盡管市場在某些方面對美術批評的發展起到不可或缺的推動作用,但美術批評必須拒絕成為藝術商品流通和資本鏈條中的一環,批評家也需要更多警醒,保持作為一個中立者和價值評判者應有的操守和公正性。美術批評有它的范圍、功能、品格和學術規范,美術批評并不是萬能的,恰如美術批評家邵大箴教授今年年初本報上發表的《美術批評要把好尺度》一文中所言:美術批評家作用有限,批評要把握好尺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