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藝術的泡沫
新銳藝術家乘機崛起、上位
武湛(中央美院研究生、畫廊網主編)
中國當代藝術最紅的藝術家作品遭遇流拍,藏家沒有太多的閑錢投資“天價”藝術,于是藝術市場的又一輪“包裝”開始了。從2007年年底就開始有這種跡象——藝術圈涌現出很多新銳藝術家。收藏家手里已經有太多的“天價王”的作品,開始涉獵新的藝術家、藝術形式。現在在網上隨便一搜就可以看到很多關于新銳藝術家的消息。這些藝術家不再因襲當代“藝術紅人”的藝術風格,而是形成了自己的新風格。在這批新銳藝術家中如熊宇、屠洪濤、吳曉玲等現在的成交價在十萬左右,這個價格還是能為更多的人接受的。畫廊方面,雖然一直都是投機心理,但現在已由當初的只注重尋找具有當代藝術特點的作品開始轉向關注藝術的真正價值。
藝術圈現狀
畫家:顏料也降價,我們也還好
吳爭艷(“80后”藝術家)
聽說混跡于798的很多藝術家正在紛紛撤離,但我身邊的798藝術家并沒有退租的意思。藝術品作為奢侈品在經濟危機的情況下經歷“寒冬”是很正常的。雖然可能藝術品交易量、成交額度受到了影響,但是相對在此期間的藝術創作原料、生活必需品等的價格也調低了。所以到目前為止我們的生存、生活狀態還好。
藝術媒體:時尚媒體更危險,我們還好
谷靜(《藝術與投資》編輯)
經濟下滑對畫廊的影響會快一點兒,對藝術周邊媒體的影響會慢一點兒。而且,也不一定有影響。因為現在有些藝術家看準了大家都無閑心、無閑錢宣傳的時期開始著手宣傳自己。藝術圈的媒體好像還沒有聽說消失的。反而是聽說某個關注時尚的媒體做完今年的第12期就不再做了。
幾十年來總畫
“大腦袋”誰還愿意買
溫林(藝術策展人)
當代藝術的“衰落”,一方面始于國際大資金的獲利離場以及全球金融危機的雙重打擊,另一方面當代藝術作品本身20年不變的“執著”更是當代藝術市場步入嚴冬的內在原因。自圓明園畫家村落開始,“大批判”、“大腦袋”以及“大嘴傻笑”開創了上世紀70年代以來中國當代藝術的新紀元,具有無可替代的歷史意義和藝術價值,人性的壓抑和扭曲得到了空前的釋放,“憤青”們的吶喊聲,為中國當代藝術步入國際藝術品市場奠定了不可磨滅的功績。
可時過境遷,當年的“憤青”們都已功成名就、名車豪宅,早已不再是被社會邊緣化的窮畫家,而迫于藝術資本壓力,筆下居然還是那些“大批判”、“大腦袋”以及“大嘴傻笑”,繪畫已遠遠脫離生命體驗的原動力,成為向藝術資本“溜須拍馬”的工具。這未免過于嘲笑藝術投資者的智力了。如此復印機般的“創作”,早已喪失了原本的作品本源性和先進性,創作不再基于生命的沖動和真摯,憑什么讓投資者來天價買單呢?金融危機不會導致藝術市場的洗牌,只是會讓投資者清醒。為了保持當代藝術的價格,很多藏家都把作品收拾起來。待某日藝術市場回暖后,再請出它們。
天價作品很可能“砸”在手中
姚杰(藝術古玩世家)
我覺得現在藝術品的價值和金融危機是沒有多大聯系的。現在的藝術市場叫人容易聯想到上世紀80年代的日本。那時候由于日本經濟高速增長,日本人購買藝術品的思想也大大膨脹,天價接受了大量凡·高的作品,但是那些想借此牟取暴利的投資人卻再也找不到下一個接手人了。中國當代藝術前兩年也經歷了這樣的發展階段。現在,經過市場的印證,這些當代“怪物作品”只值這么多錢。同樣也很難找到下一個買家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