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展出的意大利新寫實主義藝術家MichelangeloPistoletto的作品
許多當代藝術作品吸收了很多中國傳統文化元素
8月8日,2008奧運會就開幕了,五湖四海的國際友人不遠萬里來到北京,主人為客人們準備的,當然不僅僅是體育比賽,還有文化和藝術。北京 798藝術區,是此次奧運期間六大重點旅游景點之一。藝術區里新設了兩處服務點,穿著藍色祥云T恤的奧運志愿者要在這里駐扎到“十一”前后,為國內外訪客指路,給外國人做簡單的翻譯。而就在三年多以前,這里的藝術家租戶還在為“保衛798”交頭接耳、奔走相告——那時候這片老工廠的業主為了得到更體面的收入,打算終止看不到錢途的藝術區經營,拆掉老廠房轉投房地產大潮。
依法申訴、打文化牌奧運牌乃至運用上層人際關系,藝術家運用了想得到的一切手段,最終保住了798藝術區。他們真是幫了國企業主一個大忙。現在的798不僅是北京的一張藝術名片,而且東家完全不愁沒錢賺。雖然越來越密集的客流和不斷攀高的租金擠走了一些藝術家,但國際大主顧也在接二連三進駐。繼比利時的尤倫斯藝術中心、西班牙的伊比利亞藝術中心之后,號稱“帝國畫廊”的紐約佩斯畫廊一次簽下10年租約,在798藝術區3000平方米的廠房里設立了自己的頭一個跨國分支機構“佩斯北京”,8月2日剛開張。
佩斯畫廊去年簽下了中國藝術家張曉剛和張洹的代理約。近3年里,張曉剛在國際藝術品拍場上基本保持了中國當代繪畫的頭牌地位;15年前在北京“東村”———朝陽區一處垃圾填埋場邊的畫家村——搞地下藝術的張洹,現在在上海郊區擁有7000平方米的藝術“車間”。
過去三年,中國當代藝術界最激動人心的消息都和錢有關。從千萬元人民幣到千萬美元,人們通過不斷刷新的拍賣價格紀錄熟悉了“佳士得”、“蘇富比 ”、“保利”、“匡時”,認識了當代藝術“F4”,認識了劉小東、曾梵志、尹朝陽、劉野……在最早介入中國當代藝術收藏的國際藏家希克、尤倫斯身后,中國也大量涌現了本土藏家。這些先富起來的人里,不乏漫不經心就成了收藏家的,比如王中軍曾經坦言:最早開始買畫一是自己學過、喜歡,一是房子太大,2000 平方米。
錢給當紅藝術家帶來更體面的生活,卻似乎令他們更加脆弱:要為訂單趕制作品,未必有時間從容享受空前繁榮的物質;說話做事必須更謹慎,因為風吹草動影響的恐怕不光是自己的身價,還包括身后畫廊、機構若干人的收入;一方面不愿意讓作品變成金融工具,一方面還真不能讓價格胡亂起伏;然后,財既然來理你了,你當然還要花時間理財……十數年前的藝術作品在市場上你爭我趕地繁榮,而新的作品伴隨無數新生畫廊、展覽、評論包裝飛速誕生,卻越來越乏味。大家在一條食物鏈上各有各忙,未必說出來,但都心里有數。在跳躍的金色數字的光芒底下,藝術顯得有些蒼白;我們只好指望金光之外的暗處,還有些隱修當中的 “nobody”,等這異樣的光芒有一天散去,還有人在,有真東西在。
更關鍵的是,像張曉剛《大家庭系列》這樣的作品,因為優異的拍賣成績在大眾媒體上頻繁亮相,但有多少人關心他畫的是什么,為什么這樣畫?除了當作理財產品和少數有錢人的賞玩,當代藝術對社會和公眾的精神生活,還能不能貢獻點兒什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