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日本乱码伦视频网站,亚洲人成在线播放,av三级国产A级水,国内精品久久久www

傳播藝術 品味生活 您的位置: 首頁>繪畫
 關鍵詞推薦
 瀏覽中國網(wǎng)欄目

中國策展人何以“國際”?

藝術中國 | 時間: 2008-05-04 09:29:55 | 文章來源: 美術同盟

  當全球化文化成為“國際”的新一輪策略,當多元化格局成為各區(qū)域爭相標榜的文化態(tài)度之時,中國“策展人”行業(yè)也逐漸走出了20世紀末的“舶來品”狀態(tài),轉向21世紀本土情境與國際語境交錯的文化問題的探索者角色。近年來“國際策展人”又成為一個身份新名詞流行于市,它的新興不僅打破了當代藝術原先的言說方式,而且在闡釋過程中演繹了當代藝術作品之外的學術價值。面對當下中國策展人轉型的重要時期,我們圍繞著中國“國際策展人”這個熱門現(xiàn)象,試圖就此引發(fā)出關于中國當代藝術下一階段的策略和方向的思考,這正是本期話題的根本目的。

  本次邀請了五位正活躍于中國乃至國際舞臺上的中國策展人、批評家、理論家——高名潞、陸蓉之、俞可、王南溟、顧振清先生,就中國的策展人現(xiàn)狀和國際地位,歐美與中國對于“國際”的想象,“國際展覽”和中國“國際策展人”的概念、學術價值、立場作用、操作方式、歷史使命等一系列問題,從現(xiàn)象和本質(zhì)、從實踐和理論、從經(jīng)驗和行規(guī),從外來和本土,或者從官方、從民營、從策劃、從批評、從媒體、從女性等多點視角來闡釋和爭論,使得剖析更加深入淺出。我們無論是“師夷之長”,還是“中體西用”,殊途同歸的是:促進中國藝術整體機制的良性發(fā)展是每一個環(huán)節(jié)的立足點。

  盧緩(以下簡稱盧):“策展人”一詞源于英文“curator”,而《英漢大詞典》中這單詞與藝術最緊密的解釋是:博物館、圖書館、美術館、展覽館等的館長,主任。陸蓉之老師當年怎么會想到將其翻譯成“策展人”?

  陸蓉之(以下簡稱陸):上世紀80年代初,臺灣由國外引進的笫一個有主題、有策展人的國際展,是我聯(lián)絡組織的,對方主要負責人稱為curator,當時中文還沒有對應的名稱。我在家里走來走去兩個晚上,終于想出了“策展人”這個名詞,還為此發(fā)了一篇介紹策展人制度的專文給臺北的藝術家雜志,當時做夢也想不到現(xiàn)在策展人竟然會成為如此泛濫的行業(yè)!

  盧:隨著“當代藝術”的興起,中國的“策展人”在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逐漸區(qū)別于“批評家”或是展覽中“藝術總監(jiān)”、“學術主持”的身份而獨立存在。在理想化的中國當代藝術體制或產(chǎn)業(yè)鏈中,“策展人”的重要職能應該是什么?

  顧振清(以下簡稱顧):90年代以來,中國的“策展人”是美術圈內(nèi)一些批評家、藝術家自覺、自發(fā)承擔起的一個角色。在藝術社會尚未大面積市場化之前,策展人為中國當代藝術走出“地下”、走向公眾社會起到了推動作用,并一度成為組織、整合各種社會資源的關鍵人物。

  俞可(以下簡稱俞):如果我們用西方的標準來看中國早期的策展人,我們更多的是看到一個中國知識分子所扮演的“革命家”角色。那個特殊時期的社會氛圍讓我們體驗到的,更多是意識形態(tài)范疇的東西,而不是對文化現(xiàn)象的歸類、總結或者提出問題,所以偶然的事件并不能證明它就是今天策展人生長的雛形。

  王南溟(以下簡稱王):中國自從有了策展人這樣一個角色,好像評論家都不再從事評論工作,而只滿足于策劃展覽,還經(jīng)常有這種說法:做評論家沒有什么用,應該做策展人。好像策展人是創(chuàng)造歷史的,而評論家不是創(chuàng)造歷史的。

  陸:國內(nèi)“策展人”與“藝術總監(jiān)”、“學術主持”脫鉤,也許都是應對藝術市場的需求吧?其實在一些大型的國際展中,因為策展人的人數(shù)多了,所以弄個“藝術總監(jiān)”來當總策劃人,所有策展人一樣要承擔學術任務的。

  顧:策展人在中國當代藝術體制中的重要職能,就是為藝術家展出作品提供最優(yōu)秀的條件。他們應該在籌資、組織、主題、設計、布展、導覽和公共推廣、維護等多方面扮演不可替代的角色。在藝術產(chǎn)業(yè)鏈中,策展人發(fā)現(xiàn)新藝術家、推舉新作品,處于人氣薈萃的起始階段。

  王:策展人不是在產(chǎn)業(yè)鏈里面的,產(chǎn)業(yè)鏈里面的不是“策展人”,而是“經(jīng)紀人”。陸:把“策展人”更多地定義在籌資、組織、布展等工作,其實是有問題的。

  盧:西方通常將“策展人”分為“常設策展人”——博物館、美術館等非贏利性藝術機構中,負責相關研究領域各類展覽的策劃、組織、布置、陳列的專職人員,以及“獨立策展人”——不隸屬于任何展覽機構,以自己獨特的學術理念進行展覽策劃、組織的專業(yè)人員,最重要的是他始終具備前沿的、獨立的、學術性的問題意識。這種分類正確嗎?面對中國的國情,“獨立策展人”是否更容易實現(xiàn)中國的文化意志?

  王:對的,“獨立策展人”就是這種概念,這在國際和國內(nèi)都應該是一樣的。我們稱哈羅德?塞曼是獨立策展人,就是從他辭去了藝術館主任開始的。

  顧:中國的常設策展人往往是從獨立策展人發(fā)展而來的。但常設策展人受限較多,所以,獨立策展人的展覽在國內(nèi)仍是有效補充,是必不可少的。

  陸:“獨立策展人”的獨立兩個字,是因為他沒有單位,不表示他有獨立思考的強度,或他就比體制內(nèi)的策展人更具備獨立思考的能力。對我而言“策展人”的概念,仍是體制內(nèi)的業(yè)務范圍,“獨立策展人”是個痛苦的職業(yè),因為沒有機構可以領取資金,所以必需一年到頭為策劃展覽而找錢。國內(nèi)大部分是獨立策劃展覽來營銷的藝術經(jīng)紀人吧!

  高名潞(以下簡稱高):西方的“獨立”是指學術上的獨立性,“獨立策展人”反而主要是大學教授和美術館策劃人員,他們不依靠策展謀生。中國的情況不一樣,大多數(shù)策展人把策劃作為職業(yè),作為謀生手段。這就錯了,因為要生存,不想做的事情反而就要接受,這會影響策展的水平和質(zhì)量。

  盧:近年來,區(qū)別于“獨立策展人”和“常設策展人”的單一分類,“國際策展人”逐漸成為一個活躍的新名詞,而且越來越多的策展人或批評家以此身份公開亮相,在中國此風尚亦日漸流行。面對“國際策展人”現(xiàn)象,我想概念問題是首當其沖的,即什么類型的策展人才是“國際策展人”?

  高:只要在國際平臺上策劃展覽,包括國內(nèi)或國外的雙年展或者各種小型展覽,就是國際策展人。它包含兩層意思,有我們主動走出去,也有國外邀請的。

  顧:僅僅本國策劃過國際展的策展人,還不能完全代表國際策展人這一形象。異國策展需要策展人有更國際化的眼光、素質(zhì)和應變能力。

  陸:沒有這樣劃分“國內(nèi)策展人”和“國際策展人”的必要,究竟是策劃國際展的策劃人就可以被叫做“國際策展人”,還是其跨國的居住和業(yè)務的身份決定的?

  俞:從藝術史的角度來看,50年代的威尼斯雙年展、卡塞爾文獻展、圣保羅雙年展,并沒有按照傳統(tǒng)的藝術史分類方法,而是標志性地對現(xiàn)代藝術進行了概括且?guī)в锌偨Y性的歸類,才逐漸確立了“國際策展人”這個單詞。也正因為如此,策展人在上個世紀末,反過來促進藝術制度的完善,并在重要的藝術展覽中設定明確的主題、在“去中心化”和“跨學科”的觀念延伸中,開放性地建構了策展人自己在文化上的影響力。這就是我們今天常說的“國際策展人”。

  盧:當我們解構“國際策展人”這個名詞時,“國際”是最重要的環(huán)節(jié)。從現(xiàn)代國家制度建立以來,歐美人確立了一套自我中心主義和全球一體化的“國際”標準,并將這種“想象”以殖民的方式滲透到世界各個角落,致使中國人長久以來用著“仰視”的眼光追逐著歐美所謂的“文明”。歐美的“國際”概念成為中國的概念,成為地理學上的全球概念。如何看待這種觀點?中國人眼中的“國際”概念是什么?

  顧:歐美的“國際”概念有多種,有歐美中心主義話語體系,也有社會主義國際主義話語體系。“國際”的概念在中國人眼中是帶有政治性和時效性的。“國際”仍是上“本土”一等,藝術家在“國際”上獲得成功暫時還高于在本土社會的好評。但這種狀況已有所改變,畢竟中國經(jīng)濟的崛起和文化的輻射面舉世矚目。

  陸:我只想表示中國的一切就是國際的一大部分,西方不等于國際,但誰比誰更國際呢?

  高:“國際”是一個相對的概念,中國可以是國際,也可以不是國際。國際也是一種關系,中國參與了與其它國家有關系的活動,就是國際的。

  王:我們有一個理論上的問題沒有解決好,就是總喜歡以東方和西方二分,其實西方?jīng)]有一個本質(zhì)主義的特征。

  盧:那么,我們怎樣理解歐美提出的“全球化文化”?

  高:從文化角度討論全球化,西方70、80年代就開始了,但90年代才有實際的國際環(huán)境去實施。全球化是互動的,不能看作單方面的文化入侵,全球化文化本質(zhì)上不是表面現(xiàn)象的游動,進來就意味著出去,出去就意味著進來,它是文化錯位。

  俞:全球化雖然是個幽靈,但你不得不做出選擇,這也是所有強調(diào)民族自尊的國家必須面臨的挑戰(zhàn)。事實上,韓國、印度、土耳其等國關于自己的文化想象,從本質(zhì)上看都并未能阻擋全球化這個洪水猛獸。我們的藝術創(chuàng)作、藝術批評,也面臨同樣的尷尬。不過,仍有的希望是:中國人從來沒有忘記自己是一個文化大國,所以我們當前必須去適應全球化這個語境,然后再去尋找新的可能。

  盧:“國際策展人”的另一重要概念即“國際展覽”,怎樣界定“國際展覽”呢?

  高:從兩方面來界定:一個是軟件方面,它涉及到國際性的問題。具體到哪些展覽具有國際性,從哪個角度具有國際性,國際性的衡量標準是什么。另一個從硬件角度看,有沒有其他國家的藝術家參展。同時國際性展覽有三個指標:一是品牌的高度。第二要針對當代藝術提出問題,第三其策劃的展覽是某一個文化地區(qū)的,一段時間,一種類型的藝術的集中展示。目前中國這三種“國際”展覽都還很少,可以同時進行。

  盧:是不是只有威尼斯雙年展、卡塞爾文獻展之類的能充分展現(xiàn)歐美人“國際”意志的才是“國際展覽”?“國際展覽”與奧林匹克或世界杯運動會的戰(zhàn)略本質(zhì)是否殊途同歸?

  俞:答案是肯定的,原因不僅僅是這幾個展覽有著悠久的歷史,更重要的是:它們?yōu)槲覀兘嬃送暾膰H展覽模式,并為未來的藝術進程提供了某些新的可能性,從而改寫了藝術史。同樣的,它也為其他國家的展覽提供了范例,并在自身包容、實驗、互動、擴散的過程中,成為了藝術發(fā)展的風向標。

  高:我覺得并不一定像威尼斯、卡塞爾這一類的才是國際性的展覽,除了年度展覽外還有專題性的展覽,討論國際性問題的專題展覽有時更有意思。

  陸:我生下來被教養(yǎng)成一個沒有民族自卑感的人,試問是誰來評定是否為國際?

  俞:現(xiàn)實的情況是:只要參加這樣的展覽,藝術家的身價就立即呈現(xiàn)出差異——這其實也部分地說明了威尼斯雙年展、卡塞爾文獻展的重要性。這樣的國際展覽,的確與奧林匹克有近似處,它們都顯示出藝術家是否具有國際身份。

  盧:對歐美中心主義和全球化文化認同的“國際”概念,加上實現(xiàn)歐美文化戰(zhàn)略的“國際展覽”,是否成為目前中國策展人實現(xiàn)“國際”目標的有效途徑?

  陸:并不盡然。我認為未來最優(yōu)秀的策展人都得具備亞洲文化的理解力,才配稱為“國際策展人”。

  王:中國需要的是要有自己獨立理論建構,并能選擇與自己理論建構相關聯(lián)的藝術家,還有一直堅持下去的策展人,而不是什么都說不清楚,只為了做展覽而做展覽的策展人。

  俞:要滋生出具有影響力的國際策展人,首先,我們國家就應有一個擴展性的文化策略,這方面英國做了一個很好的范例。另一方面,策展人應該具備很好的素質(zhì)和國際展覽經(jīng)驗。目前我們要做的工作就是與政府一起來推進中國文化上的轉型,并且盡可能的參與到國際展覽的現(xiàn)場中去。中國策展人也盡可能地參與到國際展覽的現(xiàn)場中,才可能滋生出具有影響力的國際策展人。

  盧:中國有沒有這種意義上的“國際策展人”?如果有,他們是通過怎樣的方式實現(xiàn)的?如果沒有,我們與“國際策展人”接軌的可能性有多少,在此之前我們需要做哪些準備?

  高:當然有。“國際”一詞很大程度上是指向西方的,所以在西方比較活躍的,有一定知名度的策劃人,不管在中國還是國外策展,就是國際策展人。

  王:目前我們沒有真正的“策展人”。如果要有的話,首先建立起民主的社會制度,建立起策展的基金會和空間。現(xiàn)有的策展人制度也需要在不停的批判過程中發(fā)展,沒有一成不變的策展人模式。

  俞:要實現(xiàn)國際策展人的目標,不是中國策展人自身可以獨立解決的。我們最大的障礙來自體制內(nèi)相關人員的文化素質(zhì)和工作態(tài)度,因為國際策展人的工作是需要依靠團隊的協(xié)作來完成。團隊內(nèi)部有著明確的分工,而策展人僅僅只是完成自己份內(nèi)的工作,其他方面需要依靠政府、藝術機構及團隊中的人員來協(xié)同完成。此外,我們還需要考慮到互動的環(huán)節(jié)和擴展的外延,以及參觀的人員和媒體曝光等指標——這都是考量“國際策展人”的指數(shù)。

  盧:歐美人在實現(xiàn)他們的“國際”目標的過程中,設定了一套詳細的游戲規(guī)則。是否只有先加入這場游戲,先遵守這些規(guī)則,中國才有與“國際”對話的平臺,才有樹立中國式規(guī)則的可能性?

  高:我反對以歐美為中心的現(xiàn)象,但又不得不承認它的存在,“國際”的概念離不開西方的認可,離不開西方的標準。我覺得操作經(jīng)驗值得模仿,但在主題上、藝術理念和對當代藝術發(fā)展進行戰(zhàn)略性展望和規(guī)劃的時候,就不應該以任何他者作為范本,應該是創(chuàng)造性的,恰恰在這點上我們的創(chuàng)造性是不夠的。

  陸:我不明白要如何才算是與“國際”有對話的平臺?這世間沒有一種純粹而單一的西方式規(guī)則,相對也就不存在純粹而單一的中國式規(guī)則。

  王:我主張要進入全球化,核心是跨文化超越。回避是民族主義對民族的傷害。但也要在全球化中走出后殖民階段,從而讓中國有國際的自主性。

  盧:目前中國策展人在“國際”上扮演怎樣的角色?處于怎樣的地位?

  高:中國策展人的地位在提高,但是目前還不能作為國際上主導性的聲音。即便參加威尼斯雙年展工作,也只是區(qū)域性的代表。如果要打破這種現(xiàn)象,除非將來中國的展覽體制達到權威性的高度,中國的當代藝術也形成了舉世公認的體系。此外批評家能從批評角度提出國際性的深刻批評,更重要的是在中國要形成自己對現(xiàn)代性的解釋,對自己當代藝術發(fā)展邏輯的解釋。

  王:中國當代藝術展覽實際上都是拿了加工過的產(chǎn)品去給西方人看,沒有文化自主性。雖然有中國策展人在國際上策劃展覽,但主題都是由西方人定的,他們只能是我稱為的“后殖民皮條客”。中國“國際策展人”要建立自己自主的當代藝術,要有本土的當代藝術成就,然后推廣到國際舞臺。

  陸:我認為中國的策展人,都已在國際舞臺上了,好好干活吧!

  盧:中國官方有沒有介入的必要,尤其是否應該參與扶植中國的“國際策展人”?

  高:官方當然有必要介入,但目前就怕有太強的官方的意識形態(tài)。每個國家都有國家利益,都需要一個國家的文化自身有清晰的、有力的、邏輯性的圖像,其他國家會很明確這個國家的當代文化形態(tài),這和國家政府離不開的。

  王:中國目前最重要的是要建立國家藝術基金會,然后可以有策展人申請一項,這個基金會是向民間開放的,而不是專門給官員瓜分的,政府只負責公共財政撥款,而不是能干涉學術自由。如果不具備這種條件,即使有國家基金會也會讓策展人官本位化。

  盧:目前中國政府對此的態(tài)度和政策是什么?官方介入后的展覽是否還具備當代藝術的實驗性、獨立性、開放性?

  高:現(xiàn)在國家可能把當代藝術看成兩點:一是從政治和文化戰(zhàn)略角度把它當作門面,沒有理解現(xiàn)代性的核心;二是從經(jīng)濟角度把它看成掙錢的產(chǎn)業(yè),其實對這個行業(yè)應該持投入的態(tài)度。

  盧:引用2007威尼斯雙年展總策展人的一句話:“現(xiàn)在全世界都在用一種貪婪的眼光注視著中國。”中國當代藝術對歐美國家實現(xiàn)“全球化”目標的真正意義是什么?

  高:中國當代藝術經(jīng)過二十多年在西方的傳播和展示,現(xiàn)在西方藝術市場、批評家、美術館都很關注,這很自然。但是這種關注不是說中國當代藝術在國際上已經(jīng)成為主導性的潮流。還沒有任何國家或區(qū)域把中國當代藝術中某種風格或觀念當作他們的模式去運用,去表現(xiàn)。從這點看,中國的當代藝術還沒有成為國際性的藝術,還是本土的藝術。

  王:西方關注中國,是因為中國能讓西方人有想象空間,不管是文化的還是政治的。不過在藝術領域里,主要還是在瞎起哄。有些西方策展人覺得做中國的展覽更能拿到他們基金會的資助,就帶著對中國的偏見來選擇中國的藝術家。他們能看的只有中國符號,而真正代表中國的當代藝術,他們根本不可能理解。

  盧:二十一世紀,中國“國際策展人”將主要肩負怎樣的責任?

  高:主要責任就是厚積薄發(fā),開拓眼界,避免功利性目的,實踐中注重互相協(xié)作和學術討論,促進多元的策劃角度和模式,對中國當代藝術和總體國際現(xiàn)象能夠把握更好。總的來說,要腳踏實地,在思想碰撞中形成一個整體性的格局。

  陸:上一世紀所謂大型國際展覽捧出策展人的輝煌時代,隨著史澤曼的去世而終結。中國“國際策展人”的責任,在于最好地去呈現(xiàn)我們這個時代的藝術家,所以,我期待著尋找到更多了不起的中國藝術家。

打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fā)表評論
昵 稱 匿名

 

相關文章
· [專稿] 2008首屆五四國際年輕藝術節(jié)
· [專稿] BLUE OCEAN——18名韓國藝術家聯(lián)展
· [專稿] 市場和炒作都是合理
· [專稿] Pour vos evenements
· [專稿] 北京藝門展覽

藝術中國 | 廣告服務 | 招聘信息 | 聯(lián)系我們 | 合作伙伴
版權所有 中國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artchina@china.org.cn 電話: 86-10-88828128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