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亨利·李(Henry Lee)曾經想成為一名藝術家,但由于擔心職業前景,他后來還是決定改學化學工程。
“人們普遍認為搞藝術賺不到錢,而在新加坡這樣一個國家,我覺得還是要當個好兒子,找份工作養家,”現年32歲的李先生說。
然而,現在他改變了態度,已經重返學校學習藝術。
李先生之所以轉變,是因為藝術市場在新加坡開始變得日益繁榮。這個城邦國家傳統上以其完善的金融中心而聞名,卻從未被視為創造力的大舞臺。
縱觀亞洲,各國政府都在不斷地向文化中心、博物館、藝術學校和各種藝術節傾注資源。新加坡也不例外。
2011年開始舉辦的藝術登陸新加坡博覽會(Art Stage Singapore),目前吸引約120家畫廊參與;政府在一個藝術區投資近1000萬新加坡元,約合800萬美元;新加坡國家美術館(National ArtGallery)計劃于2015年開放,屆時展出的東南亞藝術藏品規模也將躋身全球之最。
在新加坡,國內外機構對藝術教育的興趣也變得日益濃厚。
去年9月,英國格拉斯哥藝術學院(Glasgow School of Art)與新加坡科技學院(Singapore Institute ofTechnology)合作,開設了它的第一所海外分校。但也不是所有的國際項目都能順利進行。在格拉斯哥藝術學院的新加坡分校開辦后不到數月,紐約大學分校提斯克藝術學院(Tisch School of the Arts)在去年11月宣布即將因財務問題而關閉新加坡校區,后者在2007年開始投入運營。
不過,近年來,新加坡本土藝術院校仍在不斷向前發展。南洋理工大學(Nanyang TechnologicalUniversity)在2005年創辦了藝術設計與媒體學院(School of Art, Design and Media),此外,新加坡還有些更加久負盛名的藝術院校,比如創辦于1984年的拉薩爾藝術學院(LaSalle College of theArts)和1938年創立的南洋藝術學院(Nanyang Academy of Fine Arts,簡稱:NAFA,又稱南藝)。李先生目前正是南洋藝術學院的大三學生,攻讀美術專業文憑。
長期以來,南洋藝術學院的美術專業一直面臨招生難的問題。該校每年錄取音樂和時尚設計等專業的學生超過700人,但他們中選擇美術文憑項目的卻只有60人。
“現實地看,美術文憑不是一畢業就容易帶來收入的,”教務長塞繆爾·李(Samuel Lee)說。但他也指出,“時代在變化,看到家長和學生們的支持,我們感到非常振奮。”
新加坡的藝術文化教育也開始低齡化。由政府資助的新加坡藝術學院(School Of The Arts)建校于2008年,是亞洲為數不多的藝術類高中之一。目前它已從最初的每年招收80人擴大至每年200人。
“如果你上網瀏覽論壇,會看到家長們在詢問,為了能考進藝術學院是否需要送孩子讀藝術輔導班,”校長林玉貞(Lim Geok Cheng)說。
新加坡藝術學院的學生不用參加本國考試,而是參加國際文憑大學預科課程(InternationalBaccalaureate)。“我們不需要過分注重考試,因此給藝術創造了更肥沃的土壤,”林女士說。
而且學校特長老師的比例也更高。“實踐是我們辦學理念的核心,”新加坡藝術學院藝術系主任董葉明(Kelly Tang)說。他是新加坡最高藝術獎“文化獎”(Cultural Medallion)的獲得者。“我們請杰出的藝術家親自授課,這樣學生就能始終和活生生的藝術家交流,觀察藝術的創作過程。”
學校也在下更大功夫傳授有市場需求的技能。在南洋藝術學院,插畫專業的學生可能也會學習數字動畫課程,同時,學校還鼓勵學生參加實習,積累工作經驗。此外,學校還開設會計、活動管理和商業計劃書撰寫等課程。
“當我剛來南洋藝術學院的時候,我以為以后唯一的出路是教書,”現年21歲的學生克里斯托爾·方(Crystal Fong)說。“但兩年之后,我意識到還有很多其他事可以做。”
為了讓學生有更廣闊的發展平臺,南洋藝術學院和一家公司合作,讓后者在南藝校友與有藝術作品需求的企業之間牽線搭橋。該校同時還在校園商店出售學生的雕塑和畫作。
南藝和拉薩爾藝術學院培養出了如黃漢明(Ming Wong)和廖芳炎(Vicent Leow)這樣的藝術家,他們的作品出現在海外主流展覽上,如威尼斯雙年展(Venice Biennale)。但到目前為止,幾乎還沒有本土畢業的藝術家能進入新加坡文化機構的領導梯隊。
藝術登陸新加坡由瑞士人洛倫佐·魯道夫(Lorenzo Rudolf)牽頭創立。陳維德(Eugene Tan)在本月上任,擔任規劃中的國家美術館新館長,他是新加坡人,但是在英國接受的教育。
新加坡人也開始意識到,即使最終沒有從事創作工作的學生也能從藝術課程中受益。
“新加坡的教育體系相當依賴考試,”轉而投身藝術專業的前工程師亨利·李說。“但是當我們在南洋藝術學院學習藝術史和理論的時候,我們不僅要記住歷史上發生了哪些大事件,更要了解當今的藝術世界。老師們想讓我們通過自己對事實的研究,真正吸收知識,然后自己去開創成功之路。”
“我們的藝術老師會定期和其他學科的老師坐到一起,對課程設置進行討論,”新加坡藝術學院的主任董葉明說。“因此當學生看待藝術中空間的概念時,會聯想到物理學中密度或者高度的概念。通過對各方面的理解,如配合比以及它在音樂與舞蹈中如何起作用,學生們能夠將藝術當作學習之門。”
董葉明說,只要學生在畢業時能得到全面的教育,校方就會備感欣慰了。
“我們不僅要填充在交響樂團或是畫廊里的席位,”董先生說,“更關鍵的是把有資質和想象力的學生輸送到社會的其他領域。要使教育更有意義,藝術院校就要跨越音樂廳,向更廣的范圍滲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