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特·溫納(Kurt Wenner),1958年出生于美國的密歇根州的安阿伯(Ann Arbor),曾在美國羅德島設計學院(Rhode Island School of Design)和藝術中心設計學院(Art Centre College of Design)學習,畢業(yè)后在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任繪圖員。1982年他移居意大利的羅馬,是享有世界聲譽的3D街頭繪畫藝術家和建筑學家。
2009年歲末,影視《阿凡達》的上映,在世界范圍內(nèi)引起強烈反響,其中采用的3D(three-dimension)立體效果,更讓觀眾們享受到了豐富的視聽盛宴,“3D”這個詞一時成為大家掛在嘴邊的話題。實際上,早在上世紀80年代3D立體繪畫(Street Painting )已在世界范圍內(nèi)流行,其中3D立體繪畫藝術家柯特·溫納,就是此畫派的翹楚。2007年他曾受邀在上海新天地太平橋人工湖創(chuàng)作一幅《舊上海的垂釣》(Fishing in Old Shanghai),展現(xiàn)了頭戴斗笠的小伙和手持遮陽傘的女孩圍坐著釣魚的情景。畫面和建筑連為一體,利用人眼的立體視覺差異現(xiàn)象,極具立體效果和視覺沖擊力,以奇特的藝術表現(xiàn)形式,讓人們看到一個無比精彩的世界。這種對國內(nèi)稍顯新穎的藝術形式,立刻引起國人的極大興趣和藝術界的關注。
柯特·溫納發(fā)明的三維彩色粉筆畫被稱為3D街頭繪畫或3D粉筆藝術,是一種給人帶來假象和錯覺的變體藝術形式,是傳統(tǒng)直線透視學的一種新的傳承,并運用空間幾何學的原理在水平表面創(chuàng)造出獨特的立體效果。它不同于普通繪畫中運用光影、明暗和虛實的空氣透視效果,而是以眼睛看世界的縱深立體感。
1985年溫納的3D立體繪畫作品被美國國家地理頻道的紀錄片《粉筆創(chuàng)造的杰作》(Masterpieces in Chalk)進行了報道,并在后來紐約電影節(jié)藝術項目上獲得一等獎,這種3D街頭繪畫被國家地理頻道稱之為新的藝術形式。溫納在上大學時就對古代壁畫和超現(xiàn)實形式感興趣,剛從藝術院校畢業(yè)后,曾受聘在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繪制關于未來世界課題和地球外的風景的概念性圖像。1982年他離開(NASA),帶著充分掌握西方繪畫古典語言的愿望移居到羅馬,在那里研習古代大師的繪畫和雕塑,特別對樣式主義時期的繪畫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并為自己的藝術表現(xiàn)找到精細而有深度的方向,同時研究創(chuàng)作強烈透視感的3D繪畫。為了生計,他偶然成為了流浪藝人(Madonnro),在街頭涂鴉,賺點費用。“Madonnaro”一詞是中世紀的時候?qū)诸^畫圣母像和其他畫圣像藝人的稱呼。16世紀文藝復興以來,這種街頭涂鴉在意大利很流行,19世紀后才逐漸衰落。溫納受文藝復興時期屋頂壁畫的影響,利用透視縱深變形所引起的高度錯覺獲得靈感,讓立體街頭繪畫藝術在當今獲得了新的發(fā)展,在地面上作出凸出地表或凹陷地
表的視覺效果。他對文藝復興時期古典藝術的學習,為他后來的藝術,提供了強有力的基礎。
在溫納的作品中,重新吸收古典繪畫的營養(yǎng),顯得更加宏博,充滿了意大利古典主義的基調(diào),同時也容納了現(xiàn)代生活的氣息,賦予了一種寫實與理想相結合的意境。可以說他是在以一種全新的方式演繹文藝復興時期以來經(jīng)典藝術的樣式。在不斷地發(fā)現(xiàn)、挖掘和闡釋過去那些被忽略了的藝術觀念的同時,使自己的作品成為聯(lián)系今天與過去藝術理念的橋梁。來自古典傳統(tǒng)杰作的寶貴遺產(chǎn)成為他藝術進步永無止境的動力。他的作品結合傳統(tǒng)街頭繪畫的技巧和源自古典的美學,融入建筑幾何學,形成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
此外,他的作品中往往結合當?shù)貍鹘y(tǒng)元素和實地環(huán)境來設計圖形,比如在比利時應歐洲之星鐵路公司邀請繪畫的作品《歐洲之星》(Eurostar),用了兩個城市倫敦和布魯塞爾相關的家喻戶曉的故事人物來表現(xiàn),福爾摩斯、華生、愛麗絲小姐和兔子先生正在為一起神秘的案件尋找證據(jù);在上海新天地一幅作品《被打擾的下午茶》(Shanghai Tea Party)中用了金絲鳥、琵琶、折扇、旗袍等中國傳統(tǒng)元素,描述舊上海摩登貴婦人的閑情逸致,畫中的意境與周圍環(huán)境不謀而合,這些作品的內(nèi)容都是溫納查閱了當?shù)氐脑S多資料和照片才定下來的。在他的作品中你也會發(fā)現(xiàn)古典繪畫中那些熟悉的形象,希臘神話和圣經(jīng)故事中的人物從教堂和廟宇中走到街頭之上,成為人們?nèi)粘I畹囊徊糠帧?/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