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著名導演埃里克·侯麥于當地時間1月11日在法國巴黎去世,享年89歲。侯麥,是上世紀60年代法國電影“新浪潮之父”,而“新浪潮”則是法國電影史上唯一真正具有歷史意義的電影運動。它提出的現實主義理念與實踐改變了電影的制作方式,開創了一個電影時代,并且強烈地影響了全世界的電影思維。“新浪潮”理論中舉世聞名的“作者論”就是侯麥提出來的。
但對于大多數人來說,侯麥并沒有“新浪潮”中的戈達爾、特呂弗、夏布洛爾和里維特等人有名,盡管侯麥是他們絕對的“老大”。那是因為,侯麥非常的低調,他好像對于自己的聲名毫不在乎,“當與他同時代的導演從一個電影節晃蕩到另一個電影節,耗費許多時間接受采訪,向公眾闡述自己的創作理念和生活態度的時候,侯麥多數時候只是一個人安安靜靜地呆在家里。”埃里克·侯麥,也只是他的化名,當他已經是一個世界聞名的大導演時,他母親盡然還不知道這個“侯麥”就是自己的兒子——讓-馬里·莫里斯·謝雷。
現在吃藝術飯的人朝思夢想的就是上媒體做明星,沒有最高調只有更高調,誰能在媒體上說,“我是很低調的”時候,那真叫是一個“牛”。這是一個“名利雙收”時代,誰有“名”誰就有“利”,“名”字當頭,“利”也就在其中了。這地球人都知道。
三年前,因為侯麥的新作《阿斯特蕾與塞拉東的愛情故事》參加威尼斯電影節,在巴黎寓所中深居簡出的他在家中破例接受了一次采訪。一開場他就說:“你看,現在不再是‘新浪潮’的時代了,我們都老了。”在“新浪潮”的時代——上世紀60年代,藝術家被認為“明星”那是一件十分可恥的事情,因為“明星”就是“藝人”——就好比在我們舊社會里叫你“戲子”。
和今天看一個藝術家是否“成功”就是看他是不是“富翁”相比,那侯麥不是“低調”而是“無調”了。侯麥不開車,也從未擁有過一輛自己的車,出門幾乎不坐出租車,房間里從來沒有安裝過電話。他是環保組織的一員。他說:“我每天這樣度過,沒有任何不便。假如你一外出就必須搭出租車,那無疑是放棄了和外部鮮活的世界接觸的機會。在我的電影中,我總是在展示人們瑣碎卻真實的生活場景。我無法遠離人群,呆在一座空洞的大賓館中。這也是我為什么不喜歡在媒體上露面的原因。”就像音樂一樣,“無調”就意味著更自由。
就在那次采訪中,侯麥針對“新浪潮”還活著的其他兩個導演和自己說:“顯然,戈達爾是一個純粹的電影作者,但他太遠離大眾了。而夏布洛爾成了一個商業片導演。我認為我們這批人一直忠于自我,現在仍然或多或少地堅持著當初的原則。而我對電影的熱愛絲毫沒有改變,也一直用我自己的方式拍片,用不多的錢拍攝一些不賣座的電影”。 “現在仍然或多或少地堅持著當初的原則”。這里的“或多或少”指的是其他兩位,而他則是“一直用我自己的方式拍片”。“堅持原則”在今天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偉大的事情。想想自己,“堅持原則”能做到“或多或少”,那已經是非常心安理得更是值得自豪的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