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日前就《通用規范漢字表》公開征求意見,“琴”、“親”、“魅”等44個漢字的字形擬進行調整,此外,還擬恢復51個異體字。隨即,“44漢字微調”一事成為新聞熱點,在全社會激起了軒然大波。據相關報道,民間、網上意見不贊成者眾。《通用規范漢字表》專家委員會表示,此次調整的原則是根據中國傳統書法的習慣,那么,書法家如何看待漢字“整形”呢?
相當多的書法家不贊成漢字“整形”。他們認為,約定俗成的字體如果沒有大的毛病,沒有造成大的損失,實在沒必要進行“整形”。中國書協理事、南京市書協主席孫曉云直言:“其實真的沒有必要改。文字只是一個符號,通用就行,什么體其實并不重要。”她建議,如果改的話,兩種寫法即宋體字和我們現行的這種寫法通用,就像英語的大、小寫一樣,“大寫表示比較正式,小寫比較隨意,可以并行。”
書法家孔可立說,書法的確有“避重捺”等規則,從美學角度來看,會將“捺”變為“點”,這樣就錯落有致。在有些書體中,“殺”等字的“豎鉤”的確會改為“豎”。但孔可立表示,書法具有美學功能,而在更廣泛的領域里,沒有必要依從書法規則,因為“功能不同”。中國書協會員陳龍海則表示:“有的字,從書法的角度來說,整形后它也是不美的,比如‘親’字。”
也有一些書法家表示認同“微調”。中國書協理事、湖南省書協主席何滿宗認為,漢字字形的調整,有利于漢字的美化。這樣的微調,顯然蘊涵了專家們的心血與智慧。他在談到“一字不兩捺”的書法創作原則時說:“書法的一些規則是應該明了于心的,否則你寫的字就肯定不好看。比如‘捺變’一項,作為書家,就應該很好地掌握。書法家是很注意重捺字的,一般情況下,照顧字形的美觀和規整,遇重捺時一定要規避,以變捺為點,圓通處置,這樣寫出來的字才美。漢字在結構上是有特點的,如果是上覆下結構,下捺就應該處理成點,如‘余’‘奏’等字。試想一下,如果不變成點,兩捺同書,書寫出來就十分難看了。所以,按照捺變點的規則,像‘糴’‘衾’的下部件的末筆由捺變為點,這樣的調整,字形就很好看了。”
中國書協會員、湖南省書協副主席張敏表示,漢字字形調整歸納起來,不外乎“橫變提”、“捺變點”、“豎彎鉤變豎提”、“豎鉤變豎”。他舉例說,“親、條、茶、雜”這些字下面的部件“木”,由豎鉤變豎,這是可以接受的,而且這些字原本就是一豎,只是因為書寫時連帶著左筆,才衍變出了那一鉤的。現在正本清源,并沒有什么不妥。
何滿宗同時表示,有人提出恢復繁體字是沒有道理的。“一個書家的字好看不好看,并不是看他寫的是繁體還是簡體,重要的是基本功。‘一’字簡單嗎?簡單,但它最能檢驗一個人的功底;‘攀’字筆畫多吧,是不是誰都可以寫好這個字呢?不見得。所以,作為一個書家,動不動就強調繁體字寫出來更好看,這是沒有道理的。”為此,他建議,當代的書家,就要寫當代的文字——簡體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