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愷之不僅是個有名的畫家,他的畫論文章也對后世的繪畫創作產生了巨大影響。在他的畫論文章《魏晉勝流畫贊》中,顧愷之講到了臨摹畫作的方法,以及選絹、著色、布局、畫山、畫人物等等應該注意的事項,其中還透露了一些自己作畫的經驗。他的《畫記》之《清游池》篇言道:“不見京鎬,作山形勢者,見龍虎雜獸,雖不極體,似為舉勢,變動多方。”
他的另一篇文章《畫云臺山記》,與山水畫創作關系更為密切,雖然在流傳的過程中有一些傳抄的筆誤,但仍可從現存的文字中看出描述云臺山圖的畫法和設想。它不但有助于了解早期山水畫的內容和風格,也可見當時山水畫的具體技法問題。文中對畫面上山形巖勢的安排、樹石的交錯、溪澗的處理、云氣的盤曲,甚至各部位的用色之法,都做了仔細的記載。
云臺山是道教祖師張道陵修道成仙的名山。顧愷之設計的這幅畫描繪了天師張道陵以跳到深谷中取桃子來考察其弟子們的情景,其中出現了張道陵、趙升、王長3個人物形象,以及作為背景的山崗、流水、巖石、桃樹、孤松等形象。畫面上作為故事背景的“積岡”“峭峰”“清流”等物象營造出了道家清靜之境;而山勢的高峻、巖石的棱嶒和水流的隱現,山峰與深澗的對比,都已經有了比較具體的安排。
雖然文中所記景物皆為人物之環境背景,卻是畫家苦心經營并著力探討的部分。該文對于山水的畫法,反映出如下探索:其一,“山有面,則背向有影”表現出對山水造型和背向光影的注意,畫家對山體的表現不只注意到了山本身的形狀,還注意到了背向的陰影;其二,“抱峰直頓而上,不作積岡,使望之蓬蓬然凝而上”強調了畫山的取勢與造勢;其三,“下為澗,景物皆倒” 說的是絕澗之中峻石棱嶒,草木朝下生長,可見畫家對自然物象的觀察之細致,透露出畫家對不同地形地勢下景物的不同姿態的關注;其四,“凡三段山,畫之雖長,當使畫甚促,不爾不稱”,說明了他對山勢表現技法的研究,力求通過畫家的技巧使原本“雖長”的山體顯得“甚促”,也許他已經注意到了某些透視現象;其五,在對山體高峻之勢的表現方面,“作清氣帶山下三分倨一以上,使耿然成二重”之法甚妙,這種描繪方法既顯出了山的巍峨,還因云氣的遮罩增添了些許神秘感,同時也為山水畫增添了新的內容——云氣的畫法。
在顧愷之的時代,山水畫逐漸從人物畫的背景當中分離出來,成為真正獨立的藝術門類,成為文人士大夫表達心靈和情感的手段。《畫云臺山記》中所記載的山水畫法和對山水畫創作的研究,為后世山水畫的發展開辟了廣闊的前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