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美術館在今年春節,用全館的空間,為藝術大師吳冠中的捐贈作品辦了一個特殊的展覽,展覽不僅讓我們領教大師的藝術風采,更生動地展示了他獨特的藝術財富觀。
吳冠中一生充滿悖論:他的作品受到追捧,成為財富的象征,而他卻稱自己的作品成了“唐僧肉”,不僅屢屢做出“毀畫”的舉動,還有類似因《炮打司令部》是假畫而狀告拍賣行,以及親筆鑒定《池塘》是偽作的事情,讓市場瞠目結舌。
可見,在吳冠中先生看來,作品
比他自己的生命更寶貴——正如他自己所說的,那是他在創作中“十月懷胎”的結果,是他的創作甘苦的見證,也是他充滿苦難的人生的紀錄。他愛這些作品,一直把一些有代表性的作品牢牢攥在自己的手心里。
吊詭的是,吳冠中越是這樣,他的作品在市場上就越是受追捧。在2007年,他因其作品的拍賣總成交額達3.7億元而名列表示當代藝術家市場身價之最的“胡潤當代藝術榜”榜首。按照相關統計,他的作品在拍賣場上上拍的已達到1971件(次),已成交的達1236件(次),成交率為63%,總成交金額高達15.4億元。他的作品成交價超過100萬元的近400件,超過1000萬元的有9件,超過3000萬元的有5件,成交價最高的是《交河故城》,高達4070萬元。
然而,他卻在2008年,先后做出了兩筆最大的個人作品的捐贈:一筆捐給上海美術館,先后是66件油畫、水墨作品以及15件寫生作品;還有一筆捐給新加坡美術館,共113件作品。新加坡美術館館長郭建超說,吳冠中的創作走在時代之前。其實,他的捐贈表明他的觀念也走在時代之前:他選擇捐贈對象,一方面看美術館在國際交流中的表現,一方面看美術館與人民的關系。他還對子女說,他的作品不是遺產,屬于人民,應該為人民所有,為人民所共享。
像他的同代人一樣,他對“祖國”、“人民”有一種宗教般的情結。他因此在新中國剛剛建國不久就滿懷赤子之心從藝術之都巴黎回到祖國;他也因此以“風箏不斷線”的準則堅持自己中西結合的藝術探索;他還因此用捐贈的方式對自己一生積累的藝術財富作了安排。不過,居然有年輕人因他把作品捐給新加坡美術館而攻擊他不愛國。藝術在我國雖然已成為資本追逐的目標,卻并沒有開啟人們的智慧,實在是歷史的吊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