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面,莫奈、敦煌、草間彌生等展覽門庭若市,火爆異常。另一方面,不少人表示已經好多年都沒有進過美術館了。兩種現象,讓人不禁要問:我們到底需要怎么樣的公共美術教育?你慣常的休閑娛樂活動都有哪些?你還記得上一次去美術館或博物館參觀是在什么時候嗎?藝術類的展覽吸引你或者不吸引你的原因都有哪些?
近日,記者就這些問題采訪了50位既沒有美術專業背景、也不從事美術類職業的普通城市居民,得到的回答令人有些意外。不少人已經把在前些年還有些奢侈的“看電影”列為了重要的休閑活動之一,愿意花幾十元甚至上百元去追看最新上映的電影,卻對免費開放的美術館、博物館敬而遠之,甚至好幾年都沒有進去過一次。
是大家對美術類展覽真的沒有興趣嗎?顯然不是。
印象派大師莫奈的個展正在上海火熱展出,百元的票價也難擋觀眾的熱情;前衛女王草間彌生的展覽即將閉幕,卻依舊人潮涌動;剛結束不久的敦煌藝術展里三層外三層的火爆場面至今讓人記憶猶新。如此種種,可見普通民眾對于高質量的藝術類展覽還是抱有相當大的熱情,也愿意在這方面投入時間與精力。
那么,為什么會有這樣兩種截然不同的現象產生呢?是部分展覽的內容難以令人滿意,還是宣傳不夠到位,或是配套服務沒有跟上?美術館與博物館在發揮社會教育這個功能上,應該有哪些新點子、新思路呢?
一、現狀
記者設計的小調查問卷一共涉及4個題目:你慣常的休閑娛樂活動都有哪些?你還記得最近一次去參觀藝術類展覽(畫廊、美術館、博物館等)是在何時嗎?你一般從哪些渠道獲取藝術展覽的展覽訊息?藝術類的展覽吸引你或者不吸引你的原因都有哪些?
從大家的回答來看,7成以上的被采訪者把看電影作為日常的休閑活動之一,選擇聚餐、逛街、唱歌、旅游的也不在少數,還有幾位經常去參加音樂會或是話劇,只有一位把“看畫展”作為平時的休閑活動。相對于對新上映電影的津津樂道,人們對藝術類展覽的參與度還是偏低了一些。不少人好幾年都沒有主動去看過美術展覽,更多的是平時路過美術館或者博物館時“順便進去溜達溜達”,更有人直言,“沒辦法,畢竟在中國,看展覽這種休閑方式還是太小眾了。”
雖然有部分被采訪者調侃自己“沒有藝術細胞”、“去了也看不懂”,但是絕大多數人還是表現出了對展覽的濃厚興趣。居住在哈爾濱的沈小姐說:“美術展覽很吸引我,我喜歡美好的事物,有著旺盛的好奇心,也熱愛歷史文化,不想錯過提升自己內在和享受樂趣的機會。”來自廣州的楊小姐告訴記者,“出去旅游的時候會想到去看看當地博物館,不過主要是比較有歷史底蘊的城市。參觀展覽能更加直接地了解這個城市的發展歷史,而且一些名人真跡什么的還是蠻向往親眼看一下的。”深圳的曹小姐也表示,“藝術展覽會改變我對生活的態度和做事的方法,會增加我對生活的熱愛,感受到生命的趣味。”
既然有觀展興趣,那么怎樣的展覽會吸引觀眾的目光呢?采訪中,超過68%的人都認為展覽的內容是最重要的。內容要“有趣”,要能“吸引人”,一些“噱頭很大的展覽”會考慮去參觀。來自四川綿陽劉先生的觀點代表了大多數人的意見:“展覽吸引我去看的是作品本身的美感和創意度,我比較看重感興趣的內容。”此外,講解服務、配套活動等方面也成為了普通觀眾考慮的因素。北京的呂小姐認為,“我覺得主要是沒有這種文化氛圍和習慣,多數老百姓根本沒有意識去參觀藝術展覽,就沒有這種概念。我個人的話,如果是感興趣的題材愿意去參觀,有導覽的話會加印象分,如果可以租導覽器就最好了。”上海人王小姐也覺得,“有互動活動會增加一些考慮的幾率,如果能有些講解或者推廣活動能走進更多普通觀眾的心就好了。”福建霞浦的魏小姐是明信片愛好者,她說:“對于我來說,如果有比較實用的紀念品、衍生品出售的話可能會去參觀。比如明信片最好跟郵局出個聯合的紀念戳,比較能吸引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