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從戰火中一路走來,曾被稱為“一個被打得趴在地上戰斗的戰士”,他一生跌宕起伏,充滿傳奇。他是中國美術界屈指可數的幾位同時獲得中國美術最高獎“金彩獎”和文化部頒發的“造型表演藝術創作研究成就獎”的藝術家之一。
彥涵先生,我國著名畫家,中央美術學院教授。一個陽光燦爛的午后,在彥涵位于京西魯谷的家中,親切的話語、生動的表情、樂觀的心態,年逾九十的他,言談話語讓人感動。
徒步11天走到延安
彥涵的家古樸而充滿著藝術氛圍。客廳的四周擺放著不少色彩古樸、造型精美的陶器;墻上掛著不少用抽象表現手法創作的油畫。記者怎么都沒想到,這些畫竟是出自革命木刻出身的彥涵之手。他的兒子、清華大學繪畫系教授彥東介紹說,每一幅畫抽象的背后卻蘊藏著深刻的含義,表現了父親對社會的關注,對人生的思考。
見到彥涵的第一面,記者十分詫異,雖然他年事已高,但非常健談,而且思維異常清晰,對數十年前的往事記憶猶新。說到高興處,還樂呵呵地模仿起當時的情景,語調、表情、手勢齊齊動員,模仿得惟妙惟肖。可又有誰想到,眼前這位談笑風生,可愛、謙和的老人,年輕時竟是一個叛逆少年。
1916年7月29日,彥涵出生在江蘇省東海縣富安村的一個貧苦家庭。他的童年是在苦難中度過的,饑餓始終伴隨著他。為了上學,他從農村到縣城,夜間只能睡在澡堂,而且一睡就是幾年。他的堂哥被大地主勾結官僚殺害,嫂子從此出家為尼,最后病死于尼姑庵。小時候的耳濡目染使彥涵的個性中具有鮮明的反抗精神。
從上中學時起,彥涵就開始組織學潮,反對國民黨在抗戰中的不抵抗政策。雖然他的學習名列前茅,但仍被學校開除。1935年,在舅舅的幫助下,喜歡美術的彥涵進入了國立杭州藝專學習繪畫。這是當時頗負盛名的藝術學府,尤以美術教育聞名于世。
1937年,正當彥涵在藝專讀完預科三年級的時候,抗日戰爭全面爆發,日軍開始逼近杭州。此刻,藝專的領導人帶領學生沿錢塘江開始向西轉移。在撤退到長沙的過程中,他為抗戰的激情所驅使,發起和組織學生成立了抗日救亡宣傳隊。平時,他常去中共地下黨開辦的“生活書店”閱讀進步書籍,還買回《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一書,躲在被窩里一直讀到深夜,書中的故事深深地影響著他。
在長沙期間,彥涵還偷著跑去聽了中共湖南省委徐特立的政治報告,延安的抗戰情況,進一步地影響了他,彥涵開始在心里地向往延安。
1938年夏天,彥涵邁出了人生決定性的一步。他沒有選擇和其他同學一樣出國留學,而是秘密地投奔了延安。在幾乎沒有任何物質準備的情況下,和同學杜芬從西安出發,徒步行走了11天約800余里,終于到達了延安。
彥涵回憶說:“我那時候對革命是很無知的,但卻真心實意地要參加革命。原本我們都是想去法國留學的,但那時候中國人受到日本人的侵略,國家都沒了,哪里還有個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