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大一項正處于試點中的學生管理制度被披露出來,引發了大家的關注。專家學者、新聞媒體都對此有自己的看法。這其中,主要又體現在對“會商思想偏激”的關注。認為這是北大對其“兼容并包”傳統的一種背棄。
實際上,整個事件發展到當前這個階段,已經不再是北大學業會商制度本身合理與否的問題,而是事關會商制度背后的教育改革、廣大民眾對教育強國期待等諸多深層次問題。畢竟,由于北大在我國教育界的傳統地位,其在教育管理方面的任何新舉措,都有可能被民眾視為某種程度的教育改革。因此,對于社會公眾而言,這種學業會商制度就會表現出本身之外的別樣意味。
從歷史來看,北大在教育界的標桿作用,更容易“樹大招風”。北大的前身京師大學堂是近代以來我國創辦的第一所現代西式學堂,因此,北大在我國教育史上的地位是很與眾不同的。如此一來,北大老師和學生作為“中國名師”和“中國的天之驕子”的一舉一動都會引起全國的關注,更何況是影響更深遠的教育管理制度方面的新舉措。當然,也正是北大的這種地位,使其有時候要承擔更多的壓力。任何舉動都會引來熱議,不在事件本身,而在于事件是發生在北大。這次的“學業會商制度”也是如此,明明是一個多項措施并舉且以幫助學習困難、多次掛科的學生為主的綜合性管理制度。很多人卻只看到了其中的“思想偏激”幾個字眼,并且“上綱上線”地加以批判,將其與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等相對立地看待。而始終沒有看到,這只是教育管理方面的一項措施,沒有什么大不了的。即使最終發現這個措施不行,也是可以廢除的。而對北大的這種關注,很容易使其承受不應有的負擔,最終可能導致北大在今后的有關改革中“畏首畏尾”,很難“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說吧”。
當然,關于北大的學業會商制度的爭論肯定還會繼續,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觀點,而我們也應當尊重這些不同的觀點。但是,有一點是明確的,期待不能成為負擔。教育承載著一個國家的未來,但教育制度的改革是一個長期的、系統的工程,需要長期的努力,更需要有試錯的勇氣。
(北京夏柳學生來源法制網——法制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