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以來,飽受詬病的美國公立教育再次被置于風口浪尖之上。一部連比爾·蓋茨都被請來跑龍套的紀錄片《等待超人》在全美熱映,把公立教育種種之怪現狀批判得狗血淋頭。奧巴馬總統也幾乎同時開炮,對公立學校中老師散漫、學生厭學等現狀大加鞭笞。
似乎為了佐證一下外界的批評還不到位,在全美各地公立學校因為各州政府經費緊張紛紛關門大吉之際,一座耗資5.78億美元卻僅能容納4260名學生的社區公立學校又堂而皇之地頂風開門了。這座因為奢華被戲稱為泰姬陵的學校,僅價值百萬美金的裝飾品就置辦了6件。這無疑給了那些把自己的無能歸咎于“差錢”的公立教育家們一計響亮的耳光。
社會各界的窮追猛打再加上公立教育自己的不爭氣,導致美國的州長們紛紛把裁員減支的矛頭對準了公立教育。
不爭氣的公立教育
一般來說,公立教育被視為社會公平的一個重要指標,聯邦和各州對公立教育的投入也因此被稱為“窮人的面包”。但目前美國各地普遍的削減教育投入竟然破天荒地得到社會一致認可。美國公立教育的不爭氣可謂犯了眾怒。
首先,美國政府持續的高投入得不到相應的回報是一個重要的原因。盡管在經濟危機余波震蕩下美國的教育預算有所減少,但美國各級政府對教育投入的態度總體看是絕對沒有問題的。
從1970年算起,美國教育投入保持了連續27年的增長。截至2006年其漲幅已經高達123%。以2006年中小學教育投入為例,美國的投入在西方發達國家中位居第五,排在其前面的還都是些小國(盧森堡、瑞士、挪威和冰島)。換句話說,在世界大國中,美國對教育的投入是位列第一的。但是高投入并沒有換來學生成績水平的提高。橫向比,基于對30 個發達國家的調查,美國中小學生科學課程成績排名僅列第21位。縱向比,從1971 年—2004 年的23 年間,17 歲學生年齡段的全國閱讀考試成績沒有任何提高。
中小學教育水平原地踏步,其連鎖反應就是惡化了公立大學的教學與科研水平。這是因為上公立大學的學生絕大多數都來自公立中小學,經濟條件的限制使很多美國學生對公立教育系統具有極大的依賴性。公立中小學要是不爭氣,公立大學的日子自然不好過。2010年被美國教育界人士稱為“公退私進”最明顯的一年,在9月出爐的最新全美大學排行榜中,私立大學的崛起態勢極其明顯,無論師生比例、學生認同還是教學、科研能力,公立大學都有明顯的退步。
宏觀層次的低效背后是微觀層次的混亂。美國公立教育在學區分配、師資配備、課程設置等一系列問題上的糟糕表現更是令納稅人憤怒。以師生比為例,通常意義上的“師生比越大教學質量越好”,在美國公立教育中不起作用。從全國統計分析,2007年美國公立小學1:16的師生比例可謂看上去很美,但是具體到各州各市,因為調控失當,苦樂不均,卻起不到精工細活的效果。有些學校人浮于事,但更有大量美國社區小學因為教師不足普遍存在著跨級班(Combo Class)這樣的權宜設置。所謂跨級班就是一個老師帶2到3個年級的學生,把他們組織成一個大班。這實在是對美國公立教育高投入的極大諷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