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的古典音樂市場頗為熱鬧,首先是威爾第和瓦格納兩位世界“歌劇巨人”的200周年誕辰,全球都在以巨大的熱情紀念他們,這讓尚未成為“流行”的作曲家瓦格納,在北京也有了多部歌劇上演。前有去年大劇院提前制作的《漂泊的荷蘭人》和《羅恩格林》兩部大戲,后有中央歌劇院今年制作的《指環(huán)》第二部《女武神》和北京國際音樂節(jié)與薩爾斯堡復活節(jié)音樂節(jié)聯(lián)合制作的《帕西法爾》。說實在的,在瓦格納圣城拜羅伊特之外的世界任何一座城市,四部瓦格納已足夠顯示實力,但如果綜合導演、制作、演唱、演奏以及對瓦格納哲學思想的詮釋等諸多方面的整體呈現(xiàn),《帕西法爾》雖然是最具爭議的一個制作,但同時也是最符合當今世界歌劇制作潮流并且真正達到世界級水準的一個制作。
而對于威爾第歌劇的推出,北京國際音樂節(jié)“威爾第迷你周”的“《安魂曲》+《茶花女》”、《弄臣》、《游吟詩人》三部歌劇+歌劇音樂會GALA,雖然規(guī)模和內(nèi)容都很吸引人,但制作實在過于簡陋,頭牌演員也缺乏亮點;倒是大劇院的兩部威爾第歌劇新制作《奧賽羅》和《納布科》都極盡視覺沖擊力,用料之足、場面之宏大、演員名氣實力之強大,都占據(jù)了上風。盡管有了超級巨星多明戈加盟的《納布科》,但米蘭斯卡拉劇院的《阿依達》在紀念威爾第200年之際未能光臨北京,還是讓北京的威爾第紀念起碼降了一個檔次,如果是因為錢就更不值當了,下一個百年紀念我們誰也等不到的。唯一令人不解的是,大劇院最值得炫耀的“水月鏡花版”《茶花女》竟被閑置庫房,如果說《奧賽羅》和《納布科》會因為極強的戲劇性聲音而演員難覓,那么全部由抒情聲音出演的《茶花女》,是可以滿世界找到大把合適的演員的。這是一個謎。
與歌劇的興旺相比,芭蕾就顯得比較可憐了。還記得大劇院開張的頭幾年,世界各國的著名芭蕾舞團必然會帶來“一部經(jīng)典名劇+一套現(xiàn)代小品”組成的GALA晚會,雖然北京觀眾對經(jīng)典都趨之若鶩,但頗能顯示舞團創(chuàng)作實力的GALA卻相對冷得多。近兩年,大劇院在引進芭蕾項目時漸趨保守,年初美國芭蕾舞劇院的《天鵝湖》和“老現(xiàn)代”的美國風情GALA,讓人有雞肋之感;年中的柏林芭蕾舞團雖然是陌生的“考古芭蕾”《仙媛》主打,但GALA中還是要摻雜《天鵝湖》二幕、《海盜》大雙人舞以及《四季》這樣“無聊”的古典段落,而真正贏得滿場喝彩的恰恰是舞團現(xiàn)役演員創(chuàng)作的小品,精彩至極。大劇院演出部需要換換眼鏡戴了。
巴托麗讓觀眾有“幸福感”
盡管國家大劇院在歌劇方面不遺余力,多年來卻極度忽視美聲獨唱音樂會,所做過的是像卡雷拉斯、卡娜娃這類已經(jīng)過氣多年的超級巨星,而對當紅歌劇界明星知之甚少,以至于在巴托麗這位當今世界歌劇界“一姐”到來前,大劇院既未看好她的實力,也并未看好這場獨唱音樂會。
10月7日的這場獨唱音樂會未及開唱早已一票難求,而巴托麗尚未登臺已贏得滿場喝彩,把她自己都驚呆了。有“花腔機器”美譽的女中音巴托麗的演出氣場強大,不經(jīng)意間可以用炫技四兩撥千斤贏得滿堂彩,又能以優(yōu)美輕柔的抒情小曲兒令人心曠神怡。前所未有的爆棚在全場28首的每一曲之后。
那天音樂會后,許多人都激動得心緒難平,更有不少人在微博上用“幸福感”來形容自己的感受。這樣的感受在北京古典音樂演出中好像還是第一次見到。
多明戈 “男中音”出演《納布科》
已70歲的男高音多明戈近幾年回歸老本行男中音,頻繁在歐美歌劇院出演威爾第男中音做主角的幾部歌劇,今年恰逢威爾第誕辰200周年,多明戈在倫敦科文特花園皇家歌劇院和圣彼得堡馬林斯基劇院出演《納布科》中的男一號納布科,順帶騰出短暫空當,出演了國家大劇院5月22日首演的新制作《納布科》。
對絕大多數(shù)中國樂迷來講,還從未在家門口欣賞過男高音多明戈主演的任何一部歌劇,在他七旬之際能夠欣賞到男中音爐火純青的多明戈,也算是了卻一樁多年未遂的心愿吧。如果說男高音多明戈還有技術(shù)難關(guān)而令人擔心,男中音多明戈已不再有這些負擔,由此帶來的藝術(shù)上的提升令人震驚。可以說,是多明戈以一己之力令大劇院版《納布科》的首演堪與世界超一流劇院的《納布科》比肩。
強卡洛得失之間的歌劇名導
熟悉國家大劇院歌劇的人都會知道來自意大利的歌劇名導強卡洛·德爾·莫納科,他因為有一個曾是“世界第一奧賽羅”的戲劇男高音父親——馬里奧·德爾·莫納科,而讓喜歡意大利歌劇的人對他倍加信任。他也因為第一部為大劇院執(zhí)導的普契尼歌劇《托斯卡》的精彩制作,贏得大劇院和北京觀眾的信賴。今年4月間大劇院歌劇節(jié),強卡洛贏得《奧賽羅》的執(zhí)導,但完全不考慮聲樂效果,一味追求電影大片視覺效果的“水族箱版”大制作,讓觀眾和演員抱怨不已,《奧賽羅》成為強卡洛威信的“滑鐵盧”。不過,強卡洛迅速“變臉”。下半年在大劇院戲劇場執(zhí)導了新制作、羅西尼歌劇《意大利女郎在阿爾及爾》,簡單至極的舞臺、笑料百出的情節(jié)設(shè)計,讓強卡洛似乎挽回一些顏面,但《奧賽羅》讓他損失的恐怕是今后大劇院歌劇制作的簽約。
李云迪 “中國鋼琴夢”巡演創(chuàng)紀錄
近年來,李云迪的觀眾群迅速擴張,“中國鋼琴夢”中國30城市30場鋼琴獨奏音樂會巡演成為他今年最搶眼的業(yè)績。在中國當紅古典音樂家中,這樣的數(shù)字幾乎沒有過。這個30城市巡演不僅有傳統(tǒng)的一線二線城市,還包括絕大多數(shù)古典音樂名家從未去過的更多二線甚至三線城市,所到之處,成為當?shù)啬陜?nèi)最轟動的演出。對國內(nèi)眾多剛剛擁有和北京、上海、廣州一樣先進的大劇院和音樂廳,卻稀缺演出項目更缺明星級音樂家光臨的二三線城市,李云迪的到來,無疑是久旱逢甘霖。而李云迪在這些城市的音樂會之外所做的大師課講座,更是給當?shù)厍髱熑艨实男∏偻詷O大鼓勵。
蒂勒曼嚴管維也納愛樂樂團
今年在北京舞臺上亮相的世界超級名團數(shù)量明顯減少,正努力擺脫破產(chǎn)保護狀態(tài)的費城交響樂團繼續(xù)高舉去年的“紀念中美建交40年訪華演出”的大旗,在中國各城市巡演。其余,大約只有慕尼黑愛樂樂團、芝加哥交響樂團、維也納愛樂樂團和阿姆斯特丹皇家音樂廳管弦樂團了。今年的維也納愛樂由德國實力派指揮名家蒂勒曼領(lǐng)銜,三場音樂會也是“維愛”在北京歷史上場次最多的一次。而“維愛”在蒂勒曼指揮的兩場音樂會上的賣力表現(xiàn),也是樂團以往在北京的所有演出中不曾有過的。不過,對蒂勒曼的音樂風格卻是見仁見智,高度贊賞和不能茍同的觀眾都大有人在。第三天的音樂會由鋼琴家布赫賓德自彈自指,三首貝多芬鋼琴協(xié)奏曲稱得上是年內(nèi)最精彩、最過癮的貝多芬了。
呂嘉 “臨場救火”阿姆斯特丹
率領(lǐng)阿姆斯特丹皇家音樂廳管弦樂團的指揮大師楊松斯,在樂團抵達北京后才發(fā)現(xiàn)他們的“指揮官”因病不來了。最終在24小時之內(nèi)到場“救火”的只有國家大劇院歌劇總監(jiān)、指揮家呂嘉,而且是要從東南亞緊急飛回,也只能趕上第二場演出。11月13日第一天的演出則是由年輕的樂團小指揮麥克唐納德臨時執(zhí)棒,在下半場的“柴五”中樂團就像是脫韁的野馬,小指揮徹底失去控制力,這也讓人們對第二天的呂嘉既擔憂又充滿期待。呂嘉不負眾望,以他豐富的國際指揮經(jīng)驗和個人藝術(shù)魅力“馴服”了“悍馬”,《英雄生涯》演奏之精彩超出所有人的預料,不僅當晚觀眾給予了高度評價,也贏得樂團的高度贊賞和感激,“發(fā)現(xiàn)了一位偉大的指揮家!”這話出自樂團團長之口。
《帕西法爾》北京國際音樂節(jié)上演
今年是歌劇作曲家瓦格納誕辰200周年,北京國際音樂節(jié)攜手薩爾斯堡復活節(jié)音樂節(jié),聯(lián)合制作了瓦格納最后一部歌劇《帕西法爾》。全部制作由薩爾斯堡復活節(jié)音樂節(jié)完成,并于今年復活節(jié)期間先期在薩爾斯堡上演。10月29日和31日北京的演出使用了基本與薩爾斯堡相同的主演陣容,中國愛樂樂團則坐在樂池中擔綱難度極高的歌劇演奏。本屆北京國際音樂節(jié)上成功上演《帕西法爾》,稱得上是兩大世界級音樂節(jié)之間的跨國大合作,雖然之前也有過與其他藝術(shù)節(jié)的類似合作,但無論是在作品難度還是完成質(zhì)量上,都不能與這次的《帕西法爾》同日而語。除去中央歌劇院版“全華班”陣容的瓦格納歌劇《女武神》,這個《帕西法爾》也是年內(nèi)北京舞臺上僅有的瓦格納新制作。
兩部現(xiàn)代《九歌》彰顯中華積淀
今年的北京舞臺上,中華古典文學以現(xiàn)代風貌再現(xiàn)于世的作品不在少數(shù),但給人印象深刻的卻是兩部《九歌》——臺灣云門舞集掌門人林懷民在20年前創(chuàng)作的現(xiàn)代舞《九歌》以及旅美華人周龍受北京國際音樂節(jié)委約創(chuàng)作的《九歌》。
如果說林懷民的《九歌》是一部借挖掘中國民間古代祭祀舞蹈隱喻當代社會的現(xiàn)代舞蹈巨制,周龍的《九歌》則是借助當代世界作曲技法重新組合中國傳統(tǒng)民間音樂素材,重新為屈原的《九歌》原文譜曲的音樂精神上的再創(chuàng)作。兩年前北京國際音樂節(jié)與美國歌劇院聯(lián)合委約周龍創(chuàng)作英文現(xiàn)代歌劇《白蛇傳》,在北京國際音樂節(jié)上贏得廣泛贊譽,周龍也因此劇贏得美國普利策創(chuàng)作大獎。此次周龍再以楚辭原文不做任何刪改的譜曲,其音樂趣味之令人賞心悅目,素材運用之揮灑自如,都超越了他的《白蛇傳》。如果說今年的最精彩音樂創(chuàng)作,非周龍的《九歌》莫屬。
■遺憾之處
斯卡拉劇院再次
與北京擦肩而過
米蘭斯卡拉劇院稱得上是世界“四大”之首,它的每一次巡演都是所到城市的年度第一盛況。今年之前曾兩度爽約北京,最可惜的應該是2003年的《茶花女》因“非典”而爽約北京國際音樂節(jié)。今年原計劃在9月間攜《阿依達》在亞洲巡演期間造訪國家大劇院,不過最終還是在價錢上沒有談判成功,令人遺憾地去了日本。此次斯卡拉攜《阿依達》出巡,指揮是當今世界的天才青年指揮家古斯塔夫·杜達梅爾,首席女高音更是令中國人驕傲的世界級威爾第女高音和慧,如果能夠成行,中國人將有機會在家門口看到自己最優(yōu)秀的女高音與“世界第一”歌劇院的合作。這個損失幾乎是難以挽回的,斯卡拉四年一次巡演,四年后帶出來的戲是否有適合和慧的角色,和慧在四年后是否還是今年這樣飽滿震撼的狀態(tài),都無法預料。
“馬芭”《安娜》
不來北京
今年北京舞臺上真正稱得上是世界一流的只有ABT美國芭蕾舞劇院,不過,一部“老三篇”之一的《天鵝湖》加上一套有些“陳舊”的美國風情芭蕾小品,并未真正體現(xiàn)這支令全世界都仰慕的芭蕾舞團“與時俱進”的創(chuàng)造力。而帶著“新”戲《安娜·卡列琳娜》即將巡演的圣彼得堡馬林斯基劇院芭蕾舞團,也因為陌生戲而沒有被大劇院相中,最終竟然被天津大劇院撿了“便宜”,“十一”期間《安娜》在天津大劇院的演出盛況空前,北京芭蕾界和舞迷齊聚天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