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金諾·芭芭(左)與賴聲川在演出后交談。李晏 攝
1971年,尤金諾·芭芭與老師格羅托夫斯基(左)。Roald Pay 攝
《鯨魚骨骸內》劇照。 Tony D'Urso 攝
5月15日至18日,丹麥歐丁劇場在首屆烏鎮戲劇節上演劇目《鯨魚骨骸內》。這是歐洲戲劇大師尤金諾·芭芭首次攜劇團來中國大陸演出。
在演出開場前,烏鎮戲劇節的發起人黃磊就在秀水廊劇園門口向觀眾大聲吆喝:“請關閉手機,是關閉,不是靜音,因為一旦有任何聲音響起,演員就會中止表演,當晚不再演出”。記者從戲劇節組委會獲悉,原先歐丁劇場要求每場觀眾人數限定在50人,由于演出場次少,供不應求,最后經協調,劇團才同意開放二樓,但要求觀眾換上主辦方準備的布鞋才可入內。演出時間已至,但劇場仍大門緊閉,門口排隊人群中有賴聲川、丁乃竺夫婦,以及孟京輝、史航等人。
在一番等待之后,劇場終于“開門迎客”:沒有舞臺,沒有觀眾席,只有兩條鋪著白色桌布的長餐桌。餐桌上擺著紅酒瓶、酒杯、面包和橄欖。觀眾落座完畢,尤金諾·芭芭與另一位工作人員一起,開始給兩邊的觀眾斟酒。
接著,男女老少十位演員就在兩條餐桌前開始表演,他們唱歌、跳舞、說臺詞、演奏樂器,有時還把樂器或道具放到餐桌上。最近的時候,演員與觀眾的距離只有半米。雖然這部戲由卡夫卡的小說,以及《圣經》中“約拿在鯨魚骨骸內”的故事改編而來,但沒有明顯的故事性和貫穿的情節,更多時候它像是一出寓言劇。
該劇由英文演出,其中還穿插了意大利語、西班牙語和丹麥語,但由于歐丁劇場認為字幕會干擾演出,所以堅持不使用字幕。全劇也沒有通常意義上的謝幕,而是以演出結束后,演員端著酒杯進場,與兩側的觀眾一一碰杯問候作為結束。
■ 解讀《鯨魚骨骸內》
這部戲是根據卡夫卡的短篇小說《在法律門前》改編的,說的是一個農村人想進一扇門,守門人說你要等等。于是他就這么等了一生,最后他快死了,守門人說這扇門其實是為你而設,現在我要去關上了。這個人希望獲得許可進入這扇門,但他需要等待,等待的時候發生了什么,他的命運,周圍的人和事也在改變。
約拿在鯨魚骨骸內的這個故事,《圣經》中有句話“一個邪惡淫亂的世代想看神跡,但除了約拿的神跡以外,再沒有別的神跡給你們看了”,你很難理解這句話的意思,它就像是表演結束后的收場白,就像卡夫卡這個故事的感覺一樣神秘而費解。口述:尤金諾·芭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