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0月13日晚開始,來自奧地利的鋼琴演奏大師魯道夫·布赫賓德在北京開始了一場“探險”,一連七天演奏全套32首貝多芬奏鳴曲全集。先不說如此曲目安排令人期待,單就是演出地點,就讓很多人感到不可思議,畢竟這個“村”(VILLAGE)歷來就不是演出古典音樂的地方。不過,不按常規(guī)出牌的本屆北京國際音樂節(jié)偏偏就這樣做了,而且效果還不錯。
“貝多芬”走進“村”里
10月13日晚是布赫賓德在三里屯VILLAGE橙色大廳的第一場音樂會。沖著大師的名氣、節(jié)目的獨特以及音樂節(jié)的口碑,現(xiàn)場上座率頗高。
布赫賓德接連演奏了貝多芬的第一、第十、第十三、第十七和第十八奏鳴曲,從青澀的第一奏鳴曲到“幻想風格”,再到熱烈的“暴風雨”和悠閑的“狩獵”,風格迥異,精彩不同。
橙色大廳的南廣場是休閑約會的好去處,特別是那塊超大電子屏幕,更是為此處增添了許多時尚氛圍。當貝多芬《f小調第一鋼琴奏鳴曲》的第一個音符奏響時,通過戶外大屏幕,VILLAGE露天廣場的眾多觀眾也同時聆聽到了音樂。
在VILLAGE廣場逛街的大多是年輕人。“大屏幕聲效不錯,以這種露天方式聽音樂會感覺也挺好,自由、隨意,不像在音樂廳里,拘束。也許對年輕人來說,更喜歡這種將休閑放松和藝術陶冶融于一體的方式。”一個穿著非常時尚的小伙子說。
這也正是北京國際音樂節(jié)的初衷,就像音樂節(jié)的節(jié)目總監(jiān)涂松所言:“在三里屯奏響貝多芬200年前的音樂,這本身就是一個很有趣的嘗試,而大屏幕的意義就是能讓到這里購物、吃飯、看電影的朋友停下腳步,欣賞一段貝多芬的音樂,讓古典音樂真正融入到城市最時尚的生活節(jié)奏中。”
三里屯,“配菜”變“主餐”
三里屯原先僅僅是一條“酒吧街”,但三里屯VILLAGE的興起則讓這里與國際先鋒潮流文化迅速接軌。2010年,第十三屆北京國際音樂節(jié)就曾把鋼琴家李云迪的大師課安排在這里舉行。去年,則邀請臺灣朱宗慶打擊樂團在這里舉行了“都市系列”音樂會。
曾幾何時,對北京國際音樂節(jié)這桌大餐而言,演出歌劇、音樂會的“主場地”保利劇院始終是“主菜”,偶爾舉行藝術活動的橙色大廳頂多算是一道“配菜”。而今年,這種格局被打破,組委會在這里安排了多達13場的常規(guī)演出及多場公益教育項目,除了布赫賓德的音樂會、倫敦小交響樂團當代作曲家作品音樂會,以及崔健、羅大佑、譚盾、李海鷹和余隆等藝術家參與的《音樂節(jié)朋友們的對話音樂會》,還有德國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音樂節(jié)合唱團音樂會、布里頓的兒童歌劇《諾亞的洪水》等,占據了音樂節(jié)全部日程的“半壁江山”。
“這里是最為親民的商業(yè)區(qū),我們在這里舉辦音樂會,在橙色大廳外的大屏幕對音樂會進行現(xiàn)場播放,這樣觀眾也許愿意走進橙色大廳靜靜聆聽音樂,也可以在橙色大廳前的廣場上買一杯咖啡坐下來聽音樂會,如果你愿意在中間出去接女朋友,也可以先去,然后和女朋友一起回來接著聽音樂。總之,音樂由你,欣賞、享受都任你選擇。”北京國際音樂節(jié)藝術委員會主席余隆說。
走出殿堂音樂節(jié)更親民
“很高興能在這樣富含時尚氣息的地方舉行演奏會,特別是外面還會有大屏幕同步直播,這可以讓更多人感受到貝多芬音樂的魅力,了解古典音樂,值得學習和借鑒!”布赫賓德在演出前的媒體見面會上發(fā)出如此感嘆。在他看來,本屆北京國際音樂節(jié)把他請進“村”里的創(chuàng)意、創(chuàng)舉很有意思。
今年是北京國際音樂節(jié)走過的第15個年頭。過去14年間,這項音樂盛事一直在努力尋找、建立一條消除距離的捷徑,讓古典音樂走下神殿,以更具親和力的姿態(tài)出現(xiàn)在人們面前,讓更多的人觸手可及、輕松聆聽。除了在節(jié)目內容的多元化上進行最大限度的嘗試,讓古典音樂更加多樣化,空間的拓展也成為其前行、攀登的另一條“腿”,同時也展現(xiàn)了北京作為國際大都市的城市文化。在很多觀眾看來,三里屯VILLAGE是北京市區(qū)最具時尚色彩和青春氣息的商業(yè)中心,而北京國際音樂節(jié)希望年輕人以及來自世界各地的觀光者能夠在購物、休閑之余,感受音樂所帶來的別樣體驗。
“這是北京國際音樂節(jié)走出殿堂接地氣的一種表現(xiàn)。”余隆說,“今年的音樂節(jié)內容總的一個字就是‘炫’,主題是‘音樂由你’,要走進社區(qū),走進百姓的生活,最大限度地吸引各個領域音樂聽眾的欣賞興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