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云偉
李菁
去年秋天,離開德云社的李菁、何云偉迎來了事業的轉折點,兩人聯合徐德亮、王文林、王玥波、應寧等演員成立“星夜相聲會館”,開始了獨立生涯。從10月15日第一次在“北京之夜”集體亮相,到首次率團走出國門去新加坡演出,兩人甚至還登上了央視春晚舞臺。
一年過去后,“星夜相聲會館”已擁有13名固定成員,并建立了青年演出隊。前不久,他們更是成立北京快樂印象傳媒有限公司,聘請職業經理人對演出、出版、影視劇投資等項目進行專業運營。日前,記者來到剛裝修好的辦公室,李菁、何云偉正忙著本周四在保利劇院的周年演出,李菁介紹,為了這場演出,還特意制作了團服、設置了團隊徽章。
上春晚?現在說太早,不排除合作
新京報:這一年你們倆最大的變化是上了春晚,當時怎么得到這個機會的?
李菁、何云偉:去年我們在英國演出時收到春晚劇組邀請短信,回國以后我們就和劇組接洽、聊本子,過程還比較順利。
新京報:上春晚意味著知名度擴大、商演價格提高,如今這兩方面體會很深吧?
李菁:肯定會有這的效果。以前只被北京觀眾認識,今年在一個山溝里都有人認識我們。商演價格肯定是漲了,漲多少就保密了。
新京報:不過上春晚也意味著各種審查,在電視臺說相聲也有時間限制,你們怎么看待這種矛盾?
李菁、何云偉:春晚演出一定和劇場相聲不同,小劇場可以中低語速開始,試探觀眾的口味,還能頻繁互動。當然,我們是第一次參加大型直播,狀態肯定比平時要緊一點。此外還要看前后節目單,那次前面是個歌舞,我們上來后肯定要保持較為類似的情緒。
審查也要考慮時長、前后節目是否搭調,不能說審查就是把相聲里有意思的拿掉。
新京報:今年還會去央視春晚嗎?
李菁、何云偉:還是那句話,有合適的節目不排除再合作,但現在說太早了。
橫向交流我們不怕被偷師學藝
新京報:星夜相聲會館這一年運營情況如何?
李菁:略有盈余,我一開始沒想著盈利,別虧了就行。
新京報:演出收入如何分配?相互有沒有過摩擦?
李菁:分配是集體開會確定的,但不是平均分配,也會在年終獎里進行二次分配。我們的演出費是北京單場最高的,但演出次數不是最多的。我們不排斥演員去其他地方演出,但要先保證這邊。
新京報:演員可以隨意去其他劇場演出,也歡迎其他劇場演員來你們這里嗎?
李菁:當然,我希望有橫向交流。這次何云偉和我去紹興見到了西安同行,大家也聊到了橫向交流。徐德亮和王文林去上海相聲會館后很振奮,學到不少東西回來。
何云偉:不走出去不成,相聲劇場別弄成“獨立王國”。這也是個老傳統,解放前侯寶林他們在啟明茶社,有時也會去天津的劇場演出。
李菁:我們甚至都不怕大家來偷師學藝,他們“偷”我們,我們也可以“偷”他們的。十幾歲時我和王磊去天津,都會記老先生的段子,有時還會直接找他們要本子。老在一塊兒演,出來的節目全一個模樣,觀眾也會膩煩。
劇場現狀上座其實不樂觀
新京報:你們這一年換了不少場地,是什么原因?
何云偉:北京之夜涉及拆遷問題,只能搬家到新大都飯店。在全聚德當初設計是綜藝專場,是為了推廣鼓曲演出,嘗試下去發現不行。目前麻雀瓦舍的“新銳專場”是固定的,主要是年輕演員。鼓曲觀眾確實有限,但我們也不死心,我們考慮在演出中增加一些這種節目。
新京報:你們覺得劇場相聲演出市場的問題在哪里?
李菁、何云偉:最根本的問題還是人和活。劇場火爆起來后,什么人都參與過來,學了三個月就上臺了,肯定影響效果。活的方面,我們能使用的傳統節目不到100段,這么多團隊反復演,觀眾換園子發現老是這些活兒,聽幾年也會流失?,F在看似園子多,上座不如前兩年那么樂觀,我覺得過幾年會回落到正常的狀態。
特別答疑
合作賴聲川?
李菁:看《旅途中我們說相聲》后我們清醒了很多,我和合作的制作人說,寧愿慢一點也不敷衍。我們要做的相聲劇一定是不可復制的。現階段還是多摸索和學習,甚至考慮以個體方式參與賴聲川的演出,學點東西。
為何成立公司?
李菁、何云偉:去年就想成立公司,現在剛好有個投資方看中我們的項目,于是就掛牌運營。目前公司運營和星夜相聲會館的演出是分開的,除了替星夜相聲會館做整體營銷推廣,還會接其他團隊的文化項目,網站運營、影視劇制作、舞臺劇制作,演員的個人相關業務也會陸續開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