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交響樂隊伴奏,鄭和用自創(chuàng)的“反二黃詠嘆調”詠嘆媽祖和大海,宮廷樂工幽蘭唱出歌曲《好一朵茉莉花》,群舞是典型的南洋風情,有意思的是,這些看似“風馬牛不相及”的藝術形式在“京劇”的名義下,最初的突兀很快消失,交融出一種和諧。日前,上海大劇院推出的“京昆群英會———京津滬京劇展演月”,選擇這臺充滿創(chuàng)新之風的交響京劇《鄭和下西洋》打頭炮,顯示了上海大劇院力推民族原創(chuàng)作品的胸襟。
梨園行里,幾乎早已有“刻板印象”:看多姿多彩的新編京劇,到上海;聽原汁原味的京劇老戲,到天津。天津的京劇,歷來給人以嚴謹但比較守舊的印象。然而,這臺讓老梨園人和老觀眾“大跌眼鏡”的《鄭和下西洋》,竟然就出在了天津市青年京劇團,而且由這位裘派老戲的名凈孟廣祿主演。對此,文藝評論家毛時安深表贊許,他說:“你能想象當年演給慈禧太后看的京戲,今天原封不動照搬上舞臺嗎?200多年的京劇,如果這般故步自封,可能早就消亡了。”事實上,自徽班進京以來,京劇從未停止過改革的步伐,如果京劇總在“重彈老調”,哪里有風格各異的“四大名旦”?創(chuàng)新,是京劇生存下去的必由之路。
然而,鄭和七下西洋,這樣有史實依據卻鮮有“故事”記載的戲劇題材,戲該怎樣結構?在上海戲劇學院教授榮廣潤看來,鄭和下西洋這一題材,確實很難建構起貫穿始終的主要矛盾。顯然,編劇對此有著清醒的認識。因此,呈現在舞臺上的《鄭和下西洋》,采用了倒敘結構法,以鄭和六下西洋返回中國之后,因明成祖朱棣去世,航海盛舉被迫中止,鄭和爭取重返大洋的情節(jié)為貫穿線,引出一連串激情磅礴的回憶,從而繪制一幅鄭和下西洋的壯觀畫卷。
有行家認為,這部戲的劇情張弛度掌握得很妥帖,短短一場麻將戲便讓沉重的情節(jié)透出輕松與情趣。背著麻將牌的龍?zhí)籽輪T在臺上翻滾跌撲,桌上的打虎跳,意寓麻將臺上的瞬間勝敗;玩牌的4人各用閩劇、川劇、粵劇、豫劇唱出一句“有了麻將,再下西洋我還來”,嘆出寂寞思鄉(xiāng)的水手在玩耍時的樂趣。
戲曲新編戲,尤其引入交響樂的新編戲,臺上往往只剩下“唱功演員”,那些在傳統(tǒng)戲里大顯身手的武戲演員只能“靠邊站”。《鄭和》則不然,它保留了京劇的武戲精華,這在當下“一唱到底”的新編戲中,委實難得。戲的末尾,鄭和部隊和明朝叛將交戰(zhàn)時,編導騰出空間,展示了京劇的武戲場面。戲里,秦娥用繩子耍刀,翻轉幾圈,依舊不落,令人驚嘆……這些武打動作大部分來自京劇傳統(tǒng),又根據劇情有了新的創(chuàng)造,熾烈的武打場面,直讓觀眾滿堂叫好。(文/王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