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未都在寧提醒:不論做何投資,別給生活造成負擔
“南京是座大氣的城市,歷史悠久,占盡了南北優勢,我每次來都會有很大收獲。”昨天,一口京腔的著名收藏家馬未都先生,受宋都地產之邀,再次來到古都南京,為收藏愛好者講授“盛世收藏”的歷史脈絡,以及自己玩收藏的點滴經驗。開講前,他毫不吝嗇地贊美南京的文化積淀,說自己到處宣傳陽山碑材,陽山碑材太了不起了,誰有朱棣那樣的氣魄?他還笑言,南京市政府應當付給他廣告費。
一個“花瓶”拍賣創紀錄
談起文物收藏的熱點,馬未都透露他剛剛去了一趟香港,他說,一個看似不起眼的“花瓶”,清乾隆淺黃地洋彩錦上添花“萬壽連延”圖長頸葫蘆瓶,在香港蘇富比拍賣會上,經過足足45口叫價,最終被香港收藏家張永珍收入囊中。中國瓷器拍賣世界紀錄由此改寫為2.5266億港元。這個天文數字,讓見過大世面的馬未都也張口結舌。“這個‘花瓶’上世紀60年代出現過,當年只有300多萬,如今增值了6萬5千倍。如果我們在座的任何一個人的資產40多年增值6萬多倍,無疑是中國首富了。可以說,沒有任何一樣東西有這樣大的增值空間。說明什么?這代表了一種文化。”
說起這件“花瓶”的來歷,馬未都頗有感觸,“花瓶是1861年抵達英國的,與八國聯軍不無關聯。此前鬧得火熱的圓明園十二獸首,那算什么呀!不過是占地5200多畝的‘菜刀型’圓明園中,‘刀把’最邊緣的西洋樓西北角上的幾個水法而已,這樣的水法在西洋樓里多了去了。”馬未都說,這件“花瓶”,當年屬于英國的一位“富二代”,紡織大亨的兒子。“這個財主一擱就是一百多年,此次拍出這樣的高價,實在是出乎預料。”
問到文物鑒別的老話題時,老百姓怎樣判斷專家的鑒定標準?馬未都表示,目前無法做到完全借助科學手段,只能用通行的肉眼鑒別。“也許20年后可以通過儀器解決。西方有道德約束,我們就看個人的道德修養了。”同時,對于當下文物收藏鑒定專家“魚目混珠”的現象,他認為,“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文化斷層造成的,儲備的人才,哪能滿足這么大的收藏大軍的需要?因此,某些專家在電視上的表述出問題,就在所難免了。”
再說擔憂
如今“富二代”不懂艱苦奮斗
“如今的時代,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真正解決了吃穿問題的時代,短短十來年就一下子進入了盛世收藏,很多有錢人挺進這一領域。”但是,馬未都十分擔心中國的“富二代”,他拿自己兒子舉例,“我們這個年齡的人,都有隨手關燈的習慣,看見水龍頭沒擰緊,心里就難受。可是我兒子就沒這習慣。兩代人走過后,艱苦奮斗就都忘記了。”
為何有這樣的擔心?馬未都說:“中國人很聰敏,三大主打產品成本都很低,比如弄兩只叫蠶的蟲子,吐點絲就成了絲綢;弄兩片葉子炒炒,就做成了茶葉;再弄幾兩泥巴,就做成瓷器,弄得西方人昏頭轉向。但中國人又容易不長記性,錢多了就圖個‘享受’,于是,英國人用鴉片換走了我們300萬兩銀子。1820年,我們由老大變為老二。現在我們的經濟總量排名世界第二,但我估計20年內將趕上美國。與老大美國之間,將不可避免地出現劇烈的貿易摩擦。”
馬未都認為,如果中國有一天成為世界最強大的國家,那一定依托的是中國的文化。
最后提醒
收藏房子要看文化含量
現場有聽眾問馬未都,房子是否也可以收藏?馬未都回答前笑問,是否是“托”。主持人稱是巧合。他想了一下說,中國古代的建筑,大到皇家宮殿,小到亭臺樓閣、曲徑花園,都可稱作是藝術品。“看今天的房子是否值得收藏,和文物一樣,要看文化含量,文化含量越多,價值就越大。”對宋都地產打造“景上名門”這樣的典藏大宅,他認為表明了商家的一種文化態度。
有聽眾提問:在當下文物、黃金、房子等眾多的收藏熱中,究竟選擇什么比較合適?馬未都繞過話題說,無論作何投資,關鍵是不能給生活造成負擔,“我的一位很有錢的朋友,我們一見面,他總擔心自己的股票是漲是跌,他的生活就成了股市晴雨表,這樣活著多累呀!”最后,他用“收藏有風險,投資需謹慎”來提醒收藏愛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