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蟋蟀和斗蟋蟀是中國歷史上皇宮貴族、文人雅士的一大喜好。到明代早中期養蟲、斗蟲之風仍十分風行。宣德皇帝就有養蟲和斗蟲的喜好。
從文獻記載看,宣德皇帝在位九年零七個月,就整個明王朝執政277年而言,只能算是短暫的一瞬間,卻是明代最為輝煌的一頁,宣德帝不僅在軍政方面有卓越才干,而且還有許多雅好,比如“留神詞翰”、“精于繪事”、“好促織之戲”等等。
十分有幸的是,1993年春,景德鎮市政府在中華路平地蓋房,景德鎮陶瓷考古所在明代御窯廠東門遺址附近開探溝時,發現了一窩狀堆積的青花瓷片,經復原全為蟋蟀罐,其圈足與蓋的內底都書有“大明宣德年制”的單行青花楷書款,據劉新園教授考證為明代著名書法家沈度所寫或宣德帝御筆,特別是龍紋罐上繪有五爪龍,按元、明兩朝的制度規定,凡飾有五爪龍的器物,除帝王之外,臣庶均不得使用。故可以肯定:龍紋蟋蟀罐必為宣德帝的御用之物。其他繪有鳳凰、天馬、海獸、珍禽、小鳥、牡丹、瓜果等紋飾的蟋蟀罐,繪畫精美,工藝精良,應為皇宮專用之物。這批珍貴文物的出土,一是為宣德帝養蟲和斗蟲的雅好提供了最有力的實物依據,晚明的野史記載,雖然來自傳聞,但真實可靠;二是為研究明代宮廷生活,中國陶瓷藝術史和中國繪畫史提供了非常可靠,新穎的實物資料;三是解開清宮藏瓷中為何不見宣德蟋蟀罐之謎。
據查資料可知,清宮舊藏宣德官窯瓷器1174件,大多數是從宣德朝傳存下來的,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是現今最有權威的收藏,可令人感到十分奇怪的是竟然沒有一件蟋蟀罐。要解開這一謎團還得從考古資料中尋找答案。
宣德帝少年得志,軍政之余愛蟲憐花,指使太監到全國各地甚至遠至朝鮮搜羅“鳥獸花木與諸珍異之好”,密令蘇州知府況鐘進貢蟋蟀千只,用世襲的官職賞賜蟋蟀進貢者,甚至出現了“上有所好,下必甚之”的風氣,為捉找上等蟋蟀,官府不惜拆除民墻,毀壞農作物,太監借機敲詐民財,沿途勒索民物,小小的花木與蟲鳥給人民大眾造成了災難。1455年元月,宣德帝病死,其皇位由他年僅8歲的兒子——正統帝朱祁鎮繼承。為防止朱祁鎮玩物喪志,荒廢學業,太皇太后張氏發布了命令:“將宮中一切玩好之物、不急之務悉皆罷去,革中官不差”。罷去“玩好之物”直指好斗擅鳴的蟋蟀以及宣德帝為養蟲與斗蟲的需要而命令景德鎮御窯廠燒造的極其精美的蟋蟀罐;“不急之務”是指奢侈品的生產和花木蟲鳥的搜刮,讓人民休養生息。據有關文獻記載,宣德帝死的當年,按照太皇太后的這道命令不僅砸掉了宮中所有的蟋蟀罐,而且景德鎮御窯廠燒制好尚未進貢的蟋蟀罐全部打碎深埋地下,一直到正統、正德時期仍停止燒造。
時至今日,宣德官窯蟋蟀罐已極為珍貴,究其原因:一是宣德官窯生產的蟋蟀罐年款書寫鄭重,繪畫精美,紋飾特別新穎而又豐富,是宣德官窯瓷器中質量最好的器物;二是非常稀有。目前僅有三件傳世品(其中蘇州文物商店的一件還缺蓋),很有可能是宣德帝賞賜臣工的禮物,因為明代文獻有宣宗贈寵物予大臣的記載,如明人黃佐就記載過宣德三年帝將十八籠鸚鵡分別賞賜給楊士奇等人的史實。可以推測,三件傳世品就因離開了宮廷而僥幸地逃脫了滅頂之災,使他們在故宮以外保存至今。非常有意義的是,上海世華藝術館把景德鎮御窯廠出土的十八件各種紋飾的宣德官窯蟋蟀罐全部借到上海展覽,還可以親手觸摸,展期到9月23日結束。